消费新业态暴露维权新问题

发布时间:2024-12-22 23:01:26 来源: sp20241222

  本报讯(记者 王薇)直播带货中虚构剧情欺诈消费者、消费者因给民宿“差评”遭辱骂、“变相强制”消费者扫码点餐、未成年人网游充值被认定后部分返还……昨天,中消协发布了2023年“全国消费维权十大典型司法案例”。据介绍,此次发布的“全国消费维权十大典型司法案例”涵盖多个消费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中暴露出的消费维权新问题。

  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2023年“全国消费维权十大典型司法案例”后发现,这些司法案例涉及汽车消费中的不公平格式条款问题、直播带货消费欺诈问题、消费者行使监督权进行评论的边界、变相强制消费者扫码点餐的侵权责任、社区团购经营者承担销售者责任的认定、医疗美容服务构成欺诈的界定、未成年人网游充值维权证明责任的承担、快递服务中保价格式条款效力认定、旅游合同附加消费前提条款的责任负担规则、保险公司对投保人健康询问不明确而承担不利后果等。

  到餐馆就餐,扫码点餐已经成了司空见惯,面对扫码需授权同意商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操作,不少人选择了默默接受。在典型案例中,就讲述了孔某诉北京南锣肥猫餐饮有限公司个人信息保护纠纷的一起案件。北京南锣肥猫餐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推出了手机扫码点餐服务,要求消费者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并关注公众号进行线上点餐。若不同意授权获取个人信息,则无法使用该服务。孔某在被告门店用餐时选择了手机扫码点餐,并在此过程中成为公司的会员。后来孔某取消关注公众号,发现个人信息仍被保留在被告处,无法自行删除。孔某因此将被告告上法庭。2023年10月20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被告向原告书面告知处理孔某个人信息的范围、方式,向原告进行书面赔礼道歉,赔偿原告公证费五千元。

  专家在点评这起案件时表示,经营者通过扫码点餐等方式搜集、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征得消费者同意,不得过度处理。消费者选择扫码点餐服务并不代表其同意将部分个人信息权益让渡给商家,商家对个人信息的处理仍应以实现点餐目的为限。

  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给网络游戏充值,造成经济损失,家长想要回充值款,却因证明难度大而陷入困境。杨某诉深圳指尖互娱科技有限公司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就是针对未成年人网游充值维权证明责任的一起典型案例。2022年3月至6月期间,原告杨某(未成年人)利用老年人手机登录涉案游戏,并累计向被告充值百余笔共计4398元。原告母亲发现后,向微信平台投诉并要求退款未果,遂向法院起诉。法院认为,结合充值行为发生时间、充值成功率等事实,认定充值行为均系原告所为,而原告在进行游戏充值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故充值行为无效,被告应退还充值费用。考虑到原告监护人存在监护不力之情形,法院酌情判令被告退还原告80%的充值费用。

  专家点评表示,在未成年人起诉至法院主张充值行为无效时,应当结合充值行为发生时间、充值成功率以及事后维权情况等因素来考量待证事实是否存在。此案为解决此类案件提供了有益思路。(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