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与“沉下去”

发布时间:2024-11-15 15:16:50 来源: sp20241115

余锦平和同事巡护湖岸时拍摄。本文作者供图

【县级融媒优秀视频创作谈】

当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关注自然生态就是关注我们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由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融媒体中心制作的微纪录片《江西湖口:“湖里湖途”护鸟人》,就是一部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作品,获得“学习强国”平台重点推荐。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每到候鸟迁徙的季节,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湖口保护监测站站长余锦平和同事们每天都要按时巡护湖岸。这些护鸟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写照。

因经常采访报道候鸟动态消息,我们与余锦平在工作上多有交集。他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自带“网感”,能用幽默、有趣的语言传播生态护鸟知识,还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候鸟保护的行动中来。如何让报道出新意和有趣味,又能贴合主题,成为我们创作思考的方向。每逢候鸟迁徙季,鄱阳湖畔的鸟群或展翅起舞,或嬉戏追逐,姿态万千,成为许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形成初步方案,开始了拍摄之行。

好的创作,最佳视角应该是融入生活的平视。在采访余锦平前,我们并没有进行过多的事先沟通,只是告诉他记录平常的一天巡护工作。由于之前大家都彼此认识,我们采用的也是“不打扰”式跟拍手法,通过实地采访、亲身体验,获取第一手资料。这样的拍摄状态使他能敞开心扉,也使采访更加生动自然,于是就有了视频开头的那一段即兴开场白:“水在流、鱼在游,鸟在鄱湖好自由。一二三四五,快乐一家子;六七八九十,他们在觅食……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工作就像旅游,每天不是在湖里,就是在去湖里的路上,简称‘湖里湖途’。”

如果说“蹲下来”让作品保持鲜活性与温度,那么“沉下去”就让作品更富有厚度。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巡护工作并没有像余锦平说得那么轻松。每年的10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是越冬候鸟保护的重点时期。无论是狂风暴雨、大雪纷飞,他们都要每天按时巡护。路途中,余锦平和同事时常下车,用望远镜监测候鸟,“这里有豆雁、鸿雁、白琵鹭”。一眼望去,余锦平能详细说出候鸟的种类、习性,看到候鸟安然无恙,监测情况无异常,统计好数量后,再继续向前。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偶然得知他要给主动救助豆雁的一位村民送荣誉证书和奖章时,这个细节便成了作品的转机,我们跟拍的过程,不随意切入,当余锦平将荣誉证书和奖章送到村民沈红卫的手中时,沈红卫说:“你就是不奖励,我也应该这么做!”随后他们一起将恢复良好的豆雁放归大自然,爱鸟、护鸟的真实场景显得更加感人。

有温度的报道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传递情感,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温情和关怀。候鸟保护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要保持工作热情,必须心怀热爱,否则难以坚持,这是我们在采访余锦平过程中最大的感受。

余锦平从事护鸟工作已有18年,看到鄱阳湖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他成就感满满。“随着长江大保护,我们鄱阳湖也是长江岸线上的支流,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像江西省五条河流发源地,都是在江西大山深处,水是特别清,草也特别绿,鸟更喜欢在鄱阳湖,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对比,鸟的数量是越来越多,品种也是越来越多。”将有感而发的话语与自然景观融入叙述中,通过候鸟翔集、人鸟和谐的美丽风景,展示了鄱阳湖生态的壮丽之处。这种画面的呈现让人更加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加深了对余锦平工作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激发对候鸟的保护和关注。

(作者:郭英,系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