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8:06:05 来源: sp202412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艺术课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艺术爱好,提升艺术修养,促进全面发展。当前,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如何开足上好艺术课程,需要持续探索、不断改进。
美育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趣味、气质和胸襟。因此,高校艺术课应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比如,不少大学生有艺术方面的特长,这就要求高校艺术课除了设置普及性、基础性的课程,还要开设有一定深度、专业性的课程;除了介绍相关知识、历史,还要增加一些鉴赏、体验、实践方面的内容,确保不同兴趣、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高校艺术课堂上有所收获。针对学生需求,提升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让艺术课程打动人心,让孩子们受到艺术的滋养。
上好艺术课,必须在教学方法、呈现方式上有所创新。艺术感受和审美体验因人而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在课堂上鼓励分享与探索,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使学习过程更加主动、深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设备的不断更新,可以多渠道、多形态呈现艺术作品,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实践中,我们将精心打造的《百年红色舞步:中国红色舞蹈美学及经典形象》等在线课程上传至自媒体平台,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与喜爱。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用新技术赋能课堂,就能让艺术课更吸引人。
助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高校艺术课要用好本土的文化资源。比如,北京大学开设《红楼梦》美育系列课程,通过阅读原著、排演舞台剧等形式,将红学与美育结合起来。首都师范大学开设《寻梦寻根》中国民俗舞蹈体验课程,每学期选定1个地区,指导学生在假期开展田野调查,了解当地舞蹈、服饰、美食、文学等,沉浸式体验民俗文化。深入挖掘运用中华文化丰富宝藏,将其巧妙融入美育过程,既能丰富高校艺术课程的内容,还能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凝聚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艺术课堂,扎实做好美育工作,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促进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定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3日 05 版)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