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武夷论坛|哈维尔·加西亚:若维持偏见,将错过了解中国发展方式

发布时间:2024-11-19 03:44:38 来源: sp20241119

   中新社 北京3月25日电 题:若维持偏见,将错过了解中国发展方式

  ——专访西班牙资深记者哈维尔·加西亚

   中新社 记者 李晗雪

  哈维尔·加西亚(Javier García)是一名资深西班牙记者,曾领导西班牙官方通讯社埃菲社(Agencia EFE)在欧洲、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和亚洲的多个新闻局。2018年,他作为埃菲社驻中国办事处代表来华,四年后,感到“令人厌烦的反华信息战几乎耗光了新闻职业理想”,遂辞去新闻工作,开始撰写反映真实中国与揭露西方某些媒体反华报道套路的文章和书籍。

  近日,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的加西亚应邀参加首届武夷论坛,并发言讲述了他看到的中国发展方式。 中新社 “东西问”就此专访加西亚,请他分享对中国的观察。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能分享一下您来中国后的经历吗?

  哈维尔·加西亚:我在中国的经历是一个惊喜。六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国家,对这里的发展、多样性和社会的平和感到惊讶。这是一片如大陆般巨大的土地;一个充满了对比、美景和拥有不同多民族的国家。

  尽管中国与我的国家相隔遥远,我也发现了两国相似之处。家庭的重要性、美食、围坐在摆满佳肴的餐桌旁长时间聚会,这些都与西班牙相同。甚至在北京街头卖栗子的老妇人,都像能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地区看到的情景。也许因为这些原因,我和我的家人在中国感到非常自在。

哈维尔·加西亚在中国人民大学授课。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为何您会在此次论坛发言中谈论生态文明?

  哈维尔·加西亚: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句口号。过去的十多年里,绿色政策在中国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曾经,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其造成的污染不甚被重视。但约在21世纪初,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领导层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走生态发展之路。

哈维尔·加西亚(后排右二)在近日举办的首届武夷论坛上参与文化对谈活动。受访者供图

  现在,中国正在建设绿色文明,并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造林以及创新性生态项目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拥有全球三分之二的高铁里程,并在能够创造更洁净、安全能源的核聚变能源方面实现了极具前景的创新。中国在研发上的巨大投资使其能够推动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能价格大幅下降,并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绿色能源发展。中国已成功地大幅减少城市污染,城市中污染天数越来越少。

广西柳州一处门店外停放着外观设计前卫的五菱微型新能源车。韦国政 摄

  2018年,“生态文明”被写入中国宪法。实际上这个概念对中国人而言并不新鲜。它基于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现已在中国政治中居于中心的一个位置。

   中新社 记者:怎样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这与世界上其他发展路径有何不同?

  哈维尔·加西亚:中国几十年来一直走和平发展之路,对军事扩张或向别国“出口”其经济、社会模式不感兴趣,也不与西方或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中国有源于历史传统的内向性视角,与20世纪的苏联和美国形成了对比,后者着迷于将自身制度引入其他国家。

  历史上,从古代的雅典、罗马,再到近代的英、美、德等国的崛起,都伴随着战争或流血和殖民。而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社会发展成为世界位居前列的强国,没有使用暴力、侵略或扩张,却发展得很快。中国的国际关系仍然基于20世纪50年代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22年12月8日,卡塔尔多哈974球场外景。974球场是世界杯历史上第一座临时球场,其70���的建筑材料来自中国的集装箱。崔楠 摄

  中国的和平思想有着悠久的传统。孔子、老子、墨子、孟子以及所有古代中国的伟大哲学家都厌恶战争。与西方文明更多依靠外在推动力不同,中国文明在其整个历史上都是由内生推动力驱动,以其广袤的领土(“天下”)为中心。中国人建造伟大的世界级国家象征——长城,是为了防御,而不是进攻。

   中新社 记者:您发言中还谈到了中国促进人类进步的“务实方法”(pragmatic approach)。为什么强调“务实”这个词?

  哈维尔·加西亚:在中国文化中,不断尝试、以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最佳之道,这种方法并不陌生。几千年来,中国人一方面顺应自然,一方面也通过改造自然来改善农作物品质或引导河流。古代中国的科技就有注重经验、整合和实际应用多于分析和理论的特质。

  随着1978年后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对科技和文化务实的思想也开始应用于政治和公共管理领域。改革的伟大推动者邓小平曾引用四川民间谚语“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并鼓励“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个由尝试性变革构成的渐进过程,其中被证明成功的变革随后得到制度化。

  从农村地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行政改革,务实方法已应用于各个层面和政策领域。政策是根据其结果和表现进行评估的,中国采用适合各个地方条件的解决方案,并充分利用各地的特定资源,如成语所说“因地制宜”。

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一渔光互补项目建设现场,电力工人在巡检光伏设施。翟慧勇 摄

  正因这种延续至今的务实态度,中国能在不断学习中将自身传统与西方模式中可借鉴的部分结合起来。

  对务实主义而言,真伪和好坏必须通过实践的成功程度来衡量,我认为这种方法值得在中国以外推广。

   中新社 记者:当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或分享在减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时,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会认为其带有“阴谋”,并抱有敌意。您怎么看这样的反应?

  哈维尔·加西亚:西方某些政治、经济和媒体力量正在推动一场旨在抹黑中国形象的活动。对于某些西方国家而言,中国不仅是对其权力的挑战,还是一个寻求纠正资本主义负面影响的替代模式的范例。

哈维尔·加西亚所著《中国:威胁还是希望》封面。受访者供图

  此外,中国是自殖民时代和工业革命以来,首个实现重大社会和经济进步的非西方政府与文化体系的国家。西方一些人认为,中国不能成为“全球南方”或其他地方任何国家的典范,必须被妖魔化。在这种背景下,宣传战是针对中国的混合战中的一环。它通过夸大中国负面的方面并压制其积极方面,来塑造对中国不友好的公共舆论。我在我的书《中国:威胁还是希望》中对此有详细描述。在这本书中,我分析了某些西方媒体用来抹黑中国的词汇和策略。

   中新社 记者:您几年前就呼吁西方媒体客观报道中国,如今这一状况是好转还是恶化?

  哈维尔·加西亚:可以看到,自从中国在2022年被北约视为威胁以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恶化。随着乌克兰危机、加沙局势恶化,以及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进一步制造恐惧氛围与推动军事化发展,审查制度加强了。但无论如何,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尤其在欧洲——正反对这种趋势。希望这些声音将有助于增进文化之间更平等、深入的理解和对世界多样性的尊重。

2024年3月23日,“甲子情深——中法百姓故事展”在巴黎欧洲时报文化中心揭幕,嘉宾在展览开幕式上观看展品。李洋 摄

   中新社 记者:是什么阻碍了看到真实的中国?如果这种偏见持续,可能会有何损失?

  哈维尔·加西亚:阻碍主要是由前述营造负面舆论的宣传活动造成的。当然,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差异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更好地向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说明中国,解释中国主张和平的思想及其发展的重要性,向世界展示中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对共同繁荣的追求。

2023年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开幕式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在迪拜举行,与会嘉宾参观中国角。韩海丹 摄

  如果让偏见持续下去,很多人将错过了解和学习“中国方式”的机会。但世界上有越来越多人愿意接受不同的信息,对话和相互学习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至关重要,也是确保和平的一个关键途径。(完)

  受访者简介:

  哈维尔·加西亚,一位有丰富国际工作经历的资深西班牙记者。他在世界各地有超过30年的新闻工作经验,曾任西班牙埃菲社在亚洲、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非洲等地的新闻局负责人,也曾作为特派员多次前往全球战争和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他还曾担任联合国在非洲的多媒体传播专家,以及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选举观察协调员。

  近五年多以来,他与家人居住在北京,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担任教职。2022年,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记者一起创建了国际信息与分析媒体Globalter。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