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 | 金牌思政课】刘吕红:红旗渠精神的实践生成、精神内核及情感意蕴

发布时间:2024-11-16 17:26:28 来源: sp20241116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调研中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生成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股精神力量,引领了一种情感价值,呈现出集“理性”与“情感”于一体的话语表达。 

  一、红旗渠精神生成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中 

  河南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地处太行山麓,曾经是“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的穷山区,长年干旱少雨,资源极度匮乏,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均十分落后,盼水祈水写满了林县县志。 

  红旗渠的修建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立志改变旧林县“光秃山坡干河滩,有雨冲的粮不收,没雨旱的籽不见”的悲凄景象,在党的领导下,农民通过互助组、初级社、人民公社等形式集中资源,具备了协作生产的能力,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破解了以前单门独户无法解决的难题,修建了英雄渠、抗日渠、淇南渠、淇北渠、天桥断渠、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许多中小型水利工程。1957年的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后不久,中共林县二届二次党代会通过了县委《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报告,誓要从根本上改变林县山区的面貌。基于当时的现实情况,经过深入调研和磋商,最终决定建设引水渠,由山西平顺引浊漳河水跨越太行进入林县。1960年到1969年,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引漳河水入林,以“自力更生是法宝”的坚韧勇气开山挖洞建渠,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协作造就人工天河,终于在巍巍太行建成了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等大中小渠道总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的生成有厚重的文化根基。红旗渠工程为林县铺开了一张引、蓄、灌、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彻底解决了这里十年九旱、严重缺水的千年历史难题,既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更实现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壮举,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溯其根脉,红旗渠精神富含厚重的文化基础,得到了以华夏文明、炎黄文化、愚公移山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浸润,集合了三晋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于一体的独特区域文化环境的有机滋养,传承了抗战时期与日本侵略者长期浴血奋战的过程中形成的太行革命文化基因的赓续传承。 

  二、红旗渠精神表达出思想与哲理统一的精神内核 

  马克思强调,语言是绝对无法成为“独立的特殊的王国”,语言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渠绕群山,精神永相传。“人工天河”红旗渠,是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座肃穆的精神丰碑,并以红旗渠精神为表达载体呈现出来。红旗渠精神由“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构成,其表达基于现实生活,具有思想与哲理相统一的独特思想内核,内涵丰富而深刻。 

  自力更生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涵。红旗渠修建时期,艰苦苛刻的环境与条件不只是对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思想作风的考验,同时也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张扬和释放生命潜能的伟大实践。林州干部群众同出手,靠自己、不认命、不服输、不低头,自谋出路。自己制作修渠材料,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铲,彻底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解决了几千年来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吃水问题。红旗渠的完成不仅仅是一个工程的竣工,更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精神的生成,让干旱的土地,变成流水汤汤,供养着林州大地上的子孙后代。 

  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践基础。红旗渠精神是苦难与辉煌的交相辉映。红旗渠修建于物质匮乏且技术落后的年代,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无不是考验。林州人民不畏艰苦,用自己的劳动、汗水和智慧,在万仞壁立之中劈山修渠,用敢闯敢干的精神,一锤一钎开凿出来一个人间奇迹,彻底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历史难题,彻底改变了林州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彻底改变了整个林州的命运,其背后所蕴藏的艰苦创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劳动观念,它更是一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蕴含了艰苦奋斗闯新路、艰苦创业再出发的实践要义。

  团结协作是红旗渠精神的哲理体现。红旗渠精神寄托着共同的目标和志向,激发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红旗渠干渠上间隔一段便可看到的写着不同村庄负责区段的石碑,红旗渠指挥部不同部门协同工作的11枚印章,党员团结带领群众奔赴危险之地的生动剪影,均体现着力量的整合、部门的配合、相互的支援,把个人的微小力量汇聚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这是红旗渠得以建成的重要保障,也是马克思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的体现,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 

  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道德风尚。一切为民者,民必向往之。一部红旗渠的修建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无私奉献的历史。修渠十年,红旗渠工地上涌现出了许多不怕艰苦的精神楷模和不怕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广大群众抛家别子,自带工具、自备口粮,长年吃住在山上,酷暑寒冬,风餐露宿,以“我”之手筑就“红旗渠”,将小我融入大我,展现了极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 

  三、红旗渠精神内涵着血肉与温度统一的情感意蕴 

  红旗渠是一个惊为天人的水利灌溉工程,而以此所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精神灌溉工程,永远震撼人心,永远激励人心。中国共产党是情感深厚的政党。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红旗渠精神有血有肉、满怀情感、充满温度,从情感维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内在特质和价值追求,彰显出血肉与温度的统一。

  蕴含着“对党忠诚”之情。红旗渠奇迹的造就,可以说是林县人民拥护党的领导、对党绝对忠诚、与党同心同德、坚定信念跟党走的结果。50年前,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够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 “人工天河”红旗渠,正是因为有对党忠诚的赤子情怀的激励,有崇高的理想的感召、坚定的信念支撑。 

  蕴含着“人民至上”之情。红旗渠是解远水之渴、救民生所急的人民工程。修渠初衷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期盼的吃水问题与耕地灌溉问题,修渠过程党和人民鱼水情深、血脉相融,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10年里,3万多名党员、团员和民兵冲锋陷阵,30多万林县人民前赴后继,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可以说,“人工天河”流淌着忧民之心、为民之意和爱民之情,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 

  蕴含着“艰苦奋斗”之情。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挖砌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充分彰显了不畏艰苦、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节。将一条玉带环绕太行,打通了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渠”,建造了泽被子孙后代的“生态渠”,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渠”。 

  蕴含着“同甘共苦”之情。“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修渠中,林县各级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争先恐后、团结一心,任务抢着干,补助主动让,不计局部利益和个人得失,形成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用行动诠释了干群齐心筑梦、甘苦同担的真理。 

  监制:袁华杰   

  统筹:王宙   

  策划:毕雁   

  编导:冯馨慧 

  主持:杜娟   

  记者:曾江 

  摄像:曾江   

  导播:孟繁杰   

  灯光:卢智宇 

  张哲 

  片头:杨以宁   

  剪辑:张天昱  

  包装:张天昱 

  指导单位: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网   

  支持单位: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