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发布时间:2024-11-27 10:48:10 来源: sp20241127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从理论上认识其内涵、意义和路径,从而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入理解科学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部分构成。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在生产力的性质和质量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更高的水平,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会推动劳动者素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发生深刻变革,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中包含大量前沿性且能够产生颠覆性影响、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新科技。这些新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进一步提高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还使数据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由此推动经济增长不断从资源、资本等传统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发展转向知识、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驱动的集约高效型发展。技术创新不但使包括生产工具在内的劳动资料发生重大改变,而且也会对劳动对象提出新要求,催生新的劳动对象或使既有的劳动对象发生显著变化。比如,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使金属锂的重要性提高,通过技术复杂的生产过程将锂矿石加工成动力电池中重要的电极材料。同时,新科技的发展不仅要求劳动者在创新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颠覆性技术创新还会对生产力中的劳动力素质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形成一支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劳动力队伍。

  新质生产力,主要载体是产业。科技创新需要通过转化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才能成为改造自然的力量并用于对自然进行改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由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所形成的物质资料的整体构成了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是由前沿技术的突破、成熟和产业化所形成和推动的,这些前沿技术与既有技术存在根本差异,具有颠覆性特征,创造出具有全新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或者使生产具有相同功能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发生根本性改变。新质生产力所对应的是技术密集度更高、发展潜力更大的新兴产业,在技术成熟和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后,新兴产业会表现出明显高于传统产业的研发强度、增加值率和企业投资回报率。

  综合来看,新质生产力在性质上表现为颠覆性创新的大量出现并通过产业化释放出巨大的增长动能,知识、技术和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在质量上,不仅表现为具有更高技术水平、更好经济效益、环境更加友好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而且表现在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成熟和扩散、渗透与融合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都实现质的跃升。

  充分认识重要意义

  提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生产力进行调整的需要。

  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迈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传统要素投入规模扩大带来的同质性扩张,但是传统要素投入存在边际收益递减,同时,我国在劳动、土地等传统要素上的成本优势也在逐步削弱,生态环境保护、节能降碳对产业发展的约束不断趋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还需要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新的动力源,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兴产业不但具有全新的功能、能够创造全新的价值,而且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不断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涌现、成熟、应用和扩散,催生新产品(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一系列新兴的细分产业。在颠覆性技术所形成的新兴产业领域,一方面,技术和产业都处于发展初期,各国处于大致相同的起跑线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模仿借鉴;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会打破对技术和市场发展的路径依赖,原有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对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显著降低。因此,新兴产业成为后发国家“换道超车”的重要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息息相关,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应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有力支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严峻,美西方国家为了保持其在科技、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维系其国际霸权,采取各种手段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进行打压遏制。在传统产业领域,发达国家由于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很高的技术壁垒和大量的默会知识,我国在产业链上缩小差距、补上断点短板需要克服重重障碍。在新兴产业领域,各国基础和起点接近,我们如果能够通过前瞻布局和率先发力,实现产业化突破,并在产业化和市场需求的互动中加快技术迭代,持续改进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就有可能在新兴产业的一些细分赛道中取得领先优势,从而有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好地推进经济全球化。

  切实找准形成路径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力是科技创新,并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壮大。这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两翼”。

  “一体”是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不是一般性的科技创新,而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这些重大的科技创新有望开辟全新的产业领域,并使既有产业领域在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前沿科技的发展没有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需要调动科研机构、科学家、企业甚至具有技术专长的个人的创造力。国家需要加大对基础科学、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投入,也需要鼓励科学家自主选择研发方向,并允许科学研究的失败。通过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举措,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前沿技术探索。此外,还要支持国内机构建立前沿技术开源平台,吸引国内外企业、科技人才贡献智慧、分享成果。

  “两翼”的一翼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但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技术路线上仍具有不确定性,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产品在性能、价格等方面与具有相同功能的既有产品相比还缺乏竞争力。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要继续支持各方面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还要加大对市场应用的支持,通过市场拉力加速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发展壮大。我国要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掌握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两翼”的另一翼是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已经出现产品原型,但尚未进入产业化阶段的产业。一般认为,未来产业需要经历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够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并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以未来产业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产业的发展方向。尽管当前未来产业尚未进入产业化阶段,规模比较小,但通过提前谋划布局前沿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转化,有利于掌握核心技术、逐步完善产业生态,在未来产业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时掌握主动和先机,率先将产业做大并形成在关键环节的全球领先优势。

  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还需要在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等方面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劳动力队伍;通过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有力支撑科技创新、产业转化和商品流通;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和投资于新兴产业的活力和动力;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先进技术、数据、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总之,要通过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晓华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