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6:01:41 来源: sp20241221
前不久,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首期站长培训班举办,来自全国各省份的132名乡村工作站站长参加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于去年启动建设,目前已在全国建成89个工作站,这是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传统,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展现南开作为与担当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全国众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多种助农方式,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农业大学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设立第一个科技小院,截至2023年,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设立了139个科技小院;清华大学从2017年开始建设乡村振兴工作站,截至2021年年末已在全国16个省区市设立25个工作站。
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大显身手,与其独特优势密不可分。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大规模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优势所在,高校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因此,高校既有责任也有能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一方面可以直接为乡村培养和输送大量的应届大学生和研究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乡村各类人员继续深造提供业务培训平台。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了学科和专业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广大乡村为高校师生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舞台,各个学科和专业都有用武之地。比如,化学、生物学、医学、环境学等学科和专业可以在农药研制、水土改良、良种研制、疾病诊疗、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建筑学、艺术设计、计算机与网络、人工智能等学科和专业可以在乡村建设、智慧农业、直播电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可以在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赓续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等方面提供学理支撑。
高校通过全方位参与和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在帮助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高校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既是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好聚焦研究选题,激发研究灵感,检验理论成果的过程,也是高校和乡村实现人才共育与合作共进的过程,从而更好全方位培养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当然,高校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也有着自身的短板与弱项。比如,存在高校服务供给和乡村现实需求不匹配、高校科技转化渠道不畅、单一高校的资源和实力有限、支持资金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短板和弱项,有些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化解,比如,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让高校更加清楚乡村发展需要什么,乡村也可以明白高校能为乡村发展做什么,还可以通过开展交流实现各地经验模式互享互鉴、难点痛点互帮互助及时化解。再比如,通过搭建校际共商平台,实现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合作,共同商讨解决乡村发展中难题。对于那些需要较长时间解决的难题,既需要高校持续探索,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合力解决。
推进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要不断总结经验,扎实推进、久久为功,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海鹏,系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责编:李昉、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