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08:03:08 来源: sp20241116
乌镇真的“不可复制”吗?
当下,游客更加注重旅游体验,倘若无视自身承载量,一味追求“流量”,服务品质就很可能会打折扣,不利于古镇的长远发展。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性,抓住“关键少数”,才能让游客来了一次还想再来。
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才刚刚落下帷幕,浙江乌镇又马不停蹄地进入了“文学时间”,迎接“茅盾文学周”的到来。二十多年来,从“旅游小镇”到“文化小镇”再到“会展小镇”,乌镇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古镇“顶流”。这期间,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不少号称“小乌镇”的古镇景区,有如乌镇一样成功的例子却不多见,即便是开发乌镇的公司亲自下场打造的其他旅游古镇,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乌镇模式不可复制”,有人如此断言。
的确,乌镇有其独特的先天优势,不是每个古镇都有乌镇这样处于长三角地区核心地带、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也不是每个古镇都能走出茅盾、木心这样的文学大家,能成为世界级峰会的永久会址。不过,能成为古镇“顶流”的乌镇,真的只有“幸运”二字可以解释吗?“不可复制”的乌镇,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提到乌镇,不少人会首先联想到“戏剧”“互联网”“文艺”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也命中了乌镇难以被复制的一个重要原因——独特性。一部分人因此认为,乌镇的走红得益于不可多得的机遇。其实,戏剧也好,互联网也好,这些看似不可被复制的特色,本质上是几乎每个古镇都在出的“文化牌”。如果单论江南水乡的建筑风貌,乌镇不见得是独一份。手握相似的牌,怎么才能打出自己的内容?乌镇首先瞄准了一个不算大众的群体——戏剧从业者和爱好者。从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始,乌镇就走上了一条小而精的路线。办戏剧节的地方很多,乌镇的独特之处一方面在于其有别于城市的古镇韵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一群专业的人,将这里打造成为戏剧爱好者心中的精神家园,先让一批人对这里产生了归属感。当乌镇拥有一批年年都会去的“铁粉”之后,“破圈”、让更多人看到乌镇,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事实上,古镇往往容量有限,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不见得适合。文旅行业归根结底仍是服务业。古镇要服务于谁?如果只是笼统地回答为“游客”,无异于大海捞针,很难精准匹配游客的需求。考虑到古镇的承载量,其服务定位应当有所偏好,文艺青年心中的“乌托邦”与老年人理想中的“长寿之乡”显然不同,从服务的角度而言,这两种需求也难以兼顾。尤其在当下,游客更加注重旅游体验,倘若无视自身承载量,一味追求“流量”,服务品质就很可能会打折扣,导致游客来得快也散得快,雁过无痕,不利于古镇的长远发展。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性,抓住“关键少数”,才能让游客来了一次还想再来。
乌镇“不可复制”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对商业开发度的精准把握。当下,一些古镇景区的商业化开发进入了修门面、甚至是“无中生有”造仿古建筑的误区,规划开发缺乏秩序性,也让这些古镇“看起来都一个样”,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沼。而乌镇却是在“做减法”,东栅在规划之初,就拿着百年前的照片作对比,拆新房、迁工厂,古镇的历史风貌得以恢复,文化遗存得以传承。在以“减法”做保护的基础上,乌镇商业化的“加法”做在了内里:管线地埋、分支供水,早在2003年乌镇西栅景区规划建设初期,整个西栅景区范围内就完成了主干光缆的覆盖。如此,不管是古镇居民还是来往游客,在享受现代生活的舒适便捷时,也难以发现“不和谐”之处。其实,古镇的商业化开发与农业生产有着相似之处:从栽下果树苗到进入盛果期,往往要花费三五年的时间,要付出心血、耐得住寂寞,才等得到未来。在保护中做好古镇的开发利用要有耐心,做好当下投入或许要用五年十年才能得到回报的准备,想赚快钱“捞一笔就走”,只会适得其反。
乌镇在度量商业开发程度时的一个前置假设也值得仔细品味。在不少游客心中,古镇就是“诗和远方”,承载着逃离钢筋森林的渴望。但向往着“诗和远方”的游客,或许只看见了“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却不见得能真正接受沾着泥的菊花和带着毛刺的篱笆。乌镇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加减法”,多是基于这样一种认知展开的。“旧瓶装新酒”,对现代游客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在优化游客日常起居中的便利性与体验感方面,乌镇甚至做到了引领现代潮流。不必特意走进展厅场馆,也无需特别的说明和展示,从古镇的生活日常中,就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在互联网科技前沿的古镇。世界互联网大会能够落户于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有必然性。
当然,即便是乌镇也会遇到瓶颈。拿上个月闭幕的第十届乌镇戏剧节来说,就有人觉得乌镇“变了”:住宿价格涨了、街道变拥挤了、明星多了……文艺青年心中的“乌托邦”不那么“纯粹”了。乌镇要想对游客产生新的吸引力,同样不能原原本本复制自己过去走过的路。我们期待,“不可复制”的乌镇能带来新的惊喜。(赵宇恒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