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20:23:34 来源: sp20241227
春和景明,各地文旅市场持续升温,韵味悠长的古镇、古村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
然而,不少细心的游客发现,不少古镇面貌雷同,让人深感审美疲劳;一些古镇有着浓郁的商业气息,俨然披着古风外衣的商场夜市,让人读不出历史、闻不见古香。古镇不“古”、古镇唯“商”,令不少游客大失所望。
古镇旅游如何做出特色?走出“千镇一面”窠臼,关键要从何处发力?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文化浸润,保护古镇整体风貌
初春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轻舟画舫,小桥流水。一座座临水而建的老宅倒映水中,一叶叶扁舟划过烟雨朦胧的小河。
今年1月18日,南浔区宣布永久免费开放南浔古镇景区,古镇游客量迅速增长,特别是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除了人文底蕴深厚等资源禀赋,古镇近年来还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构建了高端会务、节庆活动、疗养式旅游、亲子深度互动、创业创新等载体场景,推动古镇旅游业态从单纯游玩到更广阔的商务交流、文化休闲等融合发展。”南浔古镇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国强说,“未来我们将全力做好取消门票的‘后半篇文章’,挖掘南浔独有的文化内涵,搭建旅游开发的‘四梁八柱’,不断巩固提升硬件基础和软件服务水平,提高流量承接能力。”
近年来,我国古镇开发不断提质转型,古镇旅游也从文化观光型、消费体验型向休闲度假型和多元融合型不断升级。江苏周庄,安徽黄山西递、宏村,江西婺源等一座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古镇,在发展中闪烁着文化光芒。
“我国幅员广阔,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领略不同特色的文化,是游客们的重要期待。”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认为,每一个古镇都像一个独特的历史博物馆,要保护好古村镇的整体风貌,尽可能保护有符号性意义的建筑。经营者应在文化挖掘上多下功夫,充分挖掘和展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留住古镇的文脉,为古镇旅游注入源头活水。
平衡“古”与“新”,让古镇永葆活力
春日里,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古村,一条樱花大道直通绿茵深处,青砖黛瓦的房舍散落其中,花团簇拥的鹅卵石路弥漫着阵阵花香,满眼皆是青山绿水。
“传统的农耕生活、浓郁的田园气息、古老的民风民俗,静静诉说着千百年的故事。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古建筑,品尝当地美食,感受古镇历史文化,收获不同寻常的旅行体验。”来自湖南的游客王琳说。
“古”与“新”,是古镇古村开发中要面临的一对矛盾。如何在“古”与“新”的平衡中,创新商业模式和业态,成为古镇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钓源,得益于流空置业、村企合作、蝴蝶返乡等模式,当地共收储古建筑150余栋,并布局植入文化博览、创意产业、艺创体验等文化业态,有效盘活闲置资源,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近万元。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镇旅游应该追求景观吸引、文化吸引、体验吸引和商业吸引的协调统一,不偏废任何一方。要最大限度保留当地文化特色,尊重历史建筑和肌理风貌,避免大拆大建,在开发中要避免盲目模仿、过度商业化、歪曲历史、设计失真等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院总统计师马仪亮说。
“保护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并不是要固守某种僵化的观念,而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让古镇永葆时尚与活力,充满激情与创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林生认为,古镇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结合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他建议,古镇在保持传统底色的同时,可以植入艺术展览、时尚摄影、智能点单、沉浸体验等新业态,使古镇成为集民俗、艺术、旅游、休闲和商业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活化利用,留住人间烟火气
在古镇的活化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避免同质化问题,是业界关注的重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四川成都邛崃平乐古镇在尊重和保留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古镇现代化的城市文化体验。这座绿水青山环绕中的古镇,居住的几乎都是原住民,当地居民与历史古迹共生共荣,独特的烟火气延续着千年古镇的生命。
王林生认为,人间烟火永远是人们生活的底色,现代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更加留恋古镇的烟火气息。
“要更加关注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注重主客共享、居游皆宜,坚守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原真性,充分利用好古镇内部及外围空间。”孙若风说。
“古镇开发要做好‘文’与‘商’、‘古’与‘新’、景观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应围绕当地文化、历史、产业特点等塑造古镇的独特性,满足游客的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品位、差异化需求。同时,要促进古镇生活、商业、旅游功能平衡发展,既延续古镇特有的文化脉络,又创新旅游产品形式,推动古镇旅游高质量发展。”马仪亮说。
(本报记者 李慧 鲁元珍)
(责编:薄晨棣、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