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21:30:58 来源: sp20250107
图为停泊在上海吴淞国际客运码头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位于辽宁沈阳的央企航空工业沈飞民机车间内,工作人员进行机身装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杨 青摄
中央企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和质优是重中之重。”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这样表示。
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为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圈定重点。
“顶天立地”,解决技术源头问题
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技术……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出自央企,也是央企多年布局、持续投入的结果。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明确,未来要更加强化自主创新,加大投入。
2023年全国研发投入3.3万亿元,其中央企投入1.06万亿元,接近全国的1/3。“对中央企业来讲,要做到‘顶天立地’。”张玉卓表示,“顶天”方面,中央企业做得比较好,大量科学工程、大的科研成果都出自中央企业。但在“立地”方面,特别是在底层技术、根技术方面,还有不小差距。
2023年央企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600亿元,占研发投入比重接近6%。国务院国资委鼓励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力度,特别是加大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投入。
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上,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明确,要对基础研究、前瞻性颠覆性研究建立中长周期考核和差异化支持制度。要以鲜明的导向加大对创新骨干人员的激励力度,把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作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实行单列。
对于技术源头,国务院国资委强调,央企要坚持开放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能关起门来。目前央企在国外一共有330家研发中心,今后还将和国内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头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创新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
“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弛认为,不少央企在特定领域内有长期的技术基础和积累,技术研发正不断向前沿突破。未来央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颠覆性创新研究,开展更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有利于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两端”发力,推进产业发展升级
中国电信依托自身云网融合优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量子城域网;国投通过“控股直投+基金投资”,投资参股了粤芯半导体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安徽探索国资引领的投资模式,推动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北京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节能环保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一批国资央企在产业上深度布局,成效初显。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央企要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产业引领支撑作用。
一方面,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2023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2.1%,按国务院国资委要求,这一比重到2025年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另一方面,央企在传统产业布局较多,要利用新技术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效率。目前这方面已有不少标志性成果,央企建设了100多个智能工厂,还启动了“人工智能+”行动,比如煤矿井下可以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操作。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等,许多传统行业正变得“更智慧”“更聪明”。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要有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又要有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清醒认识。”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说。
目前,许多央企正集聚优势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在结合实际找准产业切入点的基础上,要坚持有进有退、调整结构,通过盘活低效无效资产、闲置土地等方式,腾挪出资源空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鼓励央企用好杠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协同发展,并灵活运用并购重组、上市融资、产业协同、联合攻关等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方面,央企带动作用明显。2023年,央企采购量达13万亿元,通过采购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200万户。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了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计划,发布了1000多项清单,同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两端”发力的央企,也有望带动上下游一批企业升级发展。
完善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主导作用
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还要有包容鼓励创新的环境。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
一些企业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东方电气集团组建“科研统筹机构”,在责权明晰的基础上,实现科研项目、资源和人才统筹;中国中车集团通过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建立协同研发机制并单列专项奖励等措施,强化内外部跨企跨域联合研发;中国五矿按照“不变体制变机制”的思路,成立“虚拟中央研究院”,有效整合成员单位创新资源。
各家央企所处行业、发展水平不同,创新生态有无通用“解题思路”?
“从实践经验看,从内外体系、考核激励、宽容失败、应用场景等四个方面攻坚发力,是当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重要内容。”王宏志说。
考核激励方面,国务院国资委正率先创新示范。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有汽车企业发展还不够快。但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一开始投入大,如果考核当期利润,就不利于企业全速推进。为此,国务院国资委调整政策,对3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考核技术、市场占有率以及未来发展,破除限制企业发展的机制障碍。
应用场景方面,国资央企正积极推进“三首”推广应用。国有企业要带头优先使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自主创新成果,积极提供应用场景、试用环境。目前,至少有66家中央企业建立了“三首”采购绿色通道,“还未建立的企业要加快建立,做到畅通管用。”王宏志说。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要靠大家一起来营造。”张玉卓强调,央企要摒弃过去一些落后的理念,比如短期投资、短期收益、追求规模、挣快钱等,“现在明确要求中央企业一定要树立在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的理念”。
张弛追踪研究发现,更多央企和国有资本正面向具备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以激励创新为目标的更加完善的考核和监管机制正在加快形成,未来央企将持续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