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城市要打开市民化的大门,保障流动人口权益

发布时间:2025-01-10 16:08:33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网 北京8月1日电 (记者 阚枫 袁秀月)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庞大,如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备受社会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推行多项改革举措,极大程度地保障了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

  张翼指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2023年底超过了66%。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户籍人口的城镇化与常住人口的城镇化之间,仍有15%至17%的差距。如果继续以户籍人口来配置基本公共服务,那势必有很多人的基本公共服务无法在常住地解决。

  他表示,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一个亮点就是在这方面形成了重大突破,不再完全以户籍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常住地登记户口,在常住地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伴随城镇化的推行,人在哪里就业,在哪里常住,就应该在哪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这是一种权利。不能说我在这个地方就业、交税、交社保,但是我的基本公共服务却要在我的户籍地解决,这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不符。”张翼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接受 中新社 “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 记者 贾天勇 摄

  同时他认为,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需要分城施策,比如像北京、上海这类常住人口超过2000多万的超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还难以均衡,需要分步走才能完成此次全会制定的改革任务。而在其他超大城市,尤其是在1000万人口以下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就需要尽快在常住地解决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配置问题。5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则应该从现在起就开始解决这个问题。

  在张翼看来,城乡融合发展,城市要增强吸引力,农村也要加强农民职业化。农业已经从原来依靠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的生产阶段,推进到机械化、智能化和合作社化的现代生产阶段。在这一历史性转变过程中,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的居民化特征就更为突出。

  他认为,要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推进人工智能+农业的生产模式,就需要培养职业农民。通过职业农民的种植,才能更好地保障粮食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粮食总量供给的安全性和粮食消费的安全性。

  同时,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要打开市民化的大门,使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成色更足,使每一个农民工都能够与城市户籍居民一样平等享有“同城化基本公共服务待遇”,真正做到同城同待遇。(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