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3:24:48 来源: sp20241228
这一条条超过十斤重的草鱼,是广东省中山市的地理标志产品,脆肉鲩。经过当地特殊的养殖方式,鲩鱼的肉质变得更加结实,口感更加脆爽,成了广东地区餐桌上备受欢迎的一道特色美食。
每天凌晨四点,梁志红和他的同事们就要将鱼塘里的脆肉鲩打捞上岸并装车,准备送往深圳的餐厅。从地图上看,珠江口是标准的A字形内湾。长久以来,中山的脆肉鲩要送到深圳的客户手中,需要向北从内湾顶端通过虎门大桥绕一个大弯才能抵达深圳。
2024年6月30日,历经七年的建设,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打破了珠江口自然地理屏障。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由原来的2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
中山的脆肉鲩通过深中通道能够更加快速地抵达深圳并辐射到更远的粤东地区,与此同时,大批粤东地区的游客也通过深中通道涌向中山。在深中通道通车后的一段时间里,很多网友都戏言,深圳食客把中山的鸽子都吃完了,导致中山一“鸽”难求。
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深中通道开通以来,日均车流量达10万车次。2024年的国庆假期,深中通道总车流量达到92.63万辆次。
作为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的意义远不止于缩短物理距离,它的建成通车更是为珠江口东西两岸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20年前,袁茉莉加入这家在发光二极管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刚刚起步的年轻企业。经过多年磨炼,在以“快”而闻名的“深圳速度”之下,她从一名行业新人跻身企业的决策团队。
每个周二,是袁茉莉前往中山上班的固定时间。作为企业在中山生产基地的负责人,这种双城工作模式,她已经持续了7年。
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 袁茉莉:深中通道通车前每一次都堵,不管是过去还是回来,整个广佛高速都堵,过去一趟单边都要两个多小时。
从2017年开始,这家迅速成长的深圳本土企业迫切需要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几番比对,他们在与深圳隔岸相望的中山设立了生产基地。伴随企业西迁可能产生的人才流失,是身为管理者的袁茉莉必须直面的问题。
安顿好来自深圳的员工在中山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是袁茉莉这两年管理工作的重点。邹远来的孩子今年就要上初中,袁茉莉再一次来到政府寻求帮助。
2022年,这座竣工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的新生产基地正式投产。一直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邹远来也随着企业举家搬迁到中山,他的孩子们也顺利地进入了中山当地的学校学习。随着深中跨市公交的开通,邹远来的妻子现在能够坐着公交通过深中通道每天往返深圳和中山,结束了与家人两地分居的生活。
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 袁茉莉:因为我们在这里安家落户了,现在都感觉自己就是新中山人了。等第二个工业园建好,两边厂房加起来有20多万平方米,未来几年我们也不用去考虑产能空间的问题。深中通道对于我们公司来说,真的是黄金大道,非常重要。
每天,无数会议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车流中进行。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速推进“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对澳门青年黎子健和合伙人而言,“一脚油”逛湾区早已成为他们的工作日常。
2018年,黎子健和他的中学同学来到内地创业,开始了他们的无人机梦想。从第一代全天候自动循环盘点系统到全方位巡检机器人再到船载无人机。湾区给了黎子健一个有着无限纵深的广阔空间。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长期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不平衡,呈现“东强西弱”的发展特征,两岸经济联系较弱,产业协同水平较低。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将强化珠江口两岸之间的区域联系,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融通与发展。环珠江口两岸尤其是西岸各市分享到深中通道通车带来的发展红利。
作为深中通道珠江西岸的登陆点,中山市将迎来新的历史性破局机遇。
土地碎片化、低效化一直以来都是珠三角地区的共性问题。中山市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城市,很多中山的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着生产形态落后、产能低、安全生产隐患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2021年底,中山开始深入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以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为突破口,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抓住深中通道建成带来的发展机遇。
位于中山市西北部的小榄镇是200多个广东省中心镇之一,中山市的工业强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小榄镇形成了五金制品、电子电器、服装制鞋、化工胶粘等9大支柱产业。在2021年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之前,全镇的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了61%,严重制约了当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盘活众多低效的工业用地,同时利用好新腾出的土地资源,小榄镇希望既能够承接新兴产业,又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打通上下游、促进内生的转型升级。
在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时,2024年5月,湾区智谷项目三期封顶。在建设过程中就已经引入了40家高端企业,其中大部分来自深圳。深圳研发,小榄制造,新的产业协同模式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将带领着这个中山工业强镇、商业重镇加快产业提升的步伐。
在中山市加快工改,为承接深中通道开通后带来的珠江口东岸资源外溢做准备的同时,很多中山本地的传统制造企业也主动出击,加快了自己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吴旗韬:东岸地区更多的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区,西岸更多是传统制造产业的集聚区,那么首先带来的就是东岸地区的,以深圳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可以促进西岸地区的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智能化的改造。
这座超级“巨无霸”是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机“天成号”,是世界首台漂浮式双转子风机,高度约等于73层楼,底座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
2009年,全球第一台漂浮式风电机组在挪威海域中建成,然而,15年过去了,漂浮式风电技术至今尚未实现大规模商用。
借助新能源发展的东风,从跟跑到领跑,短短10年的发展,王超所在的企业就迅速崛起为世界领先的海上风电企业。2023年9月,当第9号台风“苏拉”登陆广东期间,由王超所在的企业自研的海上风电机组,不仅抵抗住了17级以上的风力,而且将不可用之风转化为了绿电。即将应用于水深35米以上海域的“天成号”,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应用,将把海上风电的单位造价从1.8万元降低到1万元以内,规模化海上风场安装时间从6个月降低到1个月。它将是中国风电为全球抗台风漂浮式风机的发展树立的标杆。
2024年8月11日,“明阳天成号”从广州南沙启航,沿着广州港出海航道驶入珠江出海口。最高高度达219米的“明阳天成号”是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后首次通行的海上超高特种装备,也是深中通道建成以来通行的最高尺度海上平台。
经历3次航道转换,“明阳天成号”通过深中通道之后继续向南,经过港珠澳大桥,历经72小时拖航最终到达广东阳江明阳青洲四海上风电场。
作为在中山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明阳可谓是傍海而生。背靠粤港澳大湾区,明阳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过程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海上风电技术创新浪潮,不断延拓海上风电开发边界。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吴旗韬:从最早的1997年的虎门大桥再到2018年的港珠澳大桥,除了这个之外我们还有南沙大桥,以及未来可能建设的莲花山通道,还有一个目前正在做前期研究的深珠通道,未来珠江口的跨海通道建设会进一步推进。交通交通,一通百通,我们需要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所带来便利化的程度,使得这个区域更好发展,使得东西两岸能够成为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或者是高水平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示范区和引领区,从而促进整个大湾区的发展。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