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4:15:26 来源: sp20241201
袁法森(前排中)和他在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合影。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供图
2024年是孔子学院创立20周年,作为一名长期耕耘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我有幸通过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留下了工作和生活的印记。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在非洲孔院的那些“第一次”
2011年,我第一次走出国门,踏上了非洲的土地,成了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汉语志愿者教师。关于那段经历的记忆是:雨季里芒果稀稀拉拉砸在铁皮屋顶的清脆响动,载歌载舞的学生们用中文合唱“欢迎欢迎,欢迎来到孔子学院”。
我的第一个学生叫何冲,因为他总是喜欢抢答别人的问题,于是取“为何如此冲动”之义,我为他取了中文名——何冲。后来,他到浙江师范大学留学。我们多年后再次相见时,他感谢我给他取了这样一个中文名。
我的第一次出镜是在央视一个中非话题节目中,那时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到中国看一看,如今这份期许一直未变。多年后,我突然收到了学生李薇的邮件,她感谢我鼓励她到中国留学并与我分享了这些年坚持学习中文的经历。
第一次带百人团参加夏令营,第一次培训本土中文教师……那段时光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我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初次体验。
从这里出发奔向世界
2013年我毕业了,最终选择到孔子学院做专职教师。来到上海,来到复旦大学,并在这条路上坚持到今天。
初入职场的第一项任务是为复旦大学承办的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研修班服务。
从那次培训活动开始,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一批批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学子来到中国,感受着中国古老与现代交融的魅力。而我也同样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和期待,我将从这里出发奔向世界。
复旦大学光华楼十楼办公室里有一张世界地图,学科负责人会在上面用图钉标注每一位老师的赴任国家。小小的图钉寄托着一份惦念,也指引着年轻教师找到归处。
从厄瓜多尔到英国
2014年,我第一次以国家公派教师的身份前往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孔子学院工作,来到了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美丽小城昆卡。作为孔子学院新设教学点的首批教师之一,我从零开始自学西班牙语,了解当地文化,设计课程计划和文化活动,以全新的角色感受着当地人民对于中文的热情。
学龄儿童、耄耋老人、资深律师……虽然学生们的背景、年龄、身份不同,但每个人都从零开始接触中文,并感受中文的魅力。在这个以香蕉、玫瑰而闻名的国家,我辗转于不同的教学点,用文字记录着风土人情,期待着这些故事某一天能够出版。而那时,我的学生们已经能读我用中文记录的故事了。
2017年,我被派往复旦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来到了英国爱丁堡大学苏格兰孔子学院工作,同时也兼任该大学中文系的教学工作。那是我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苏格兰的天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让我印象更深的是教过的学生。
在爱丁堡授课的那些年,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熟背唐诗的老人、拥有6个学位的工程师、会说多种语言的研究员、会做中餐的英语老师、在我课堂上结识的男女朋友……这是一张罗列不完的清单。
在这张清单里,有很多难忘的记忆。
希望学生到中国看看
2021年,我开始在线上远程承担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工作。在线上教学的这段时期,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也在经历转型升级。
尽管不能前往澳大利亚,但通过视频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学生们对孔子学院的信任以及对中文学习的热情。也是在这段时期,我第一次参加了孔子学院的院长培训,并开始以这个身份处理各项教学和行政事务,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自己热爱的事业。
学生们总是在视频那头问:“老师,你什么时候能来?我们想带你一起去唐人街吃饭。”由于种种缘由,我终是没能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但这段线上教学经历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
2023年,我再次踏上欧洲的土地,到比利时高校的汉学系。尽管如此,我的期许依旧热忱: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到中国看一看,了解和感受真实而立体的中国。
过去10余年,我的个人经历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结在一起。从志愿者到教师再到院长的角色历练,从非洲到南美洲再到欧洲的工作磨砺,从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下的教学体验……我深刻地感受着孔子学院在我人生路上留下的那些不可磨灭的特殊印记。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