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7:05:13 来源: sp20241221
湖南长沙浏阳市大围山镇白沙村“村晚”转场间隙,村舞龙队在万福古桥上舞龙。 李 建摄
表演团队在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晚”现场演出。 史开心摄
山东青岛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大河东村村民在“村晚”现场直播。 王海滨摄
白沙村“村晚”现场。 彭红霞摄
新春到,年味浓。
连日来,在许多乡村的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农家小院,一出出好戏演得精彩,乡亲们看得入迷。乡土中国的新春气息、文化脉动、生机活力,藏在了这一台台接地气、聚人气的“村晚”里。
几曲山歌,几句乡音,几段舞蹈,一个个“草根节目”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排自演;演身边人,话身边事,唱新生活,一声声俚语方言饱含了乡风乡味、乡情乡愁,一张张幸福笑脸传递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气象。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村晚’活力四射”。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去年12月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共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
“村晚”为何越来越火?靠什么让村民“年年办、年年追、年年看”?又有哪些台前幕后故事?春节前夕,记者深入山东、湖南、贵州的三个村庄调研采访,与乡亲们一起看“村晚”,赏年俗,迎新春。
群众自发
展现民俗、地域特色,节目散发着乡土味、烟火气
一座座民居沿江而建,清澈的水面荡起涟漪……
这里是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乌蒙山深处的一个传统苗族村寨。农历腊月二十四的下午,家家户户门前挂起大红灯笼,村文化广场上坐满了人。
“一家人早早吃过午饭就来了,不赶早抢不到好位置。”村民杨龙提前安排好自家民宿里的活计,只为踏踏实实看一场“村晚”,“这样的晚会,我们村已连续办了3年,每年都像今天这样热闹。”
开演了!悠扬的芦笙曲交织着欢快的鼓点响彻舞台。苗家姑娘、小伙儿们表演的舞蹈《月亮挂在半山崖》,一开场便掀起高潮,引得掌声、喝彩声不断。
化屋村所在的新仁苗族乡,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的乡亲们能歌善舞。
“独特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让我们的‘村晚’好办更好看。”38岁的杨龙是“村晚”的热心观众,“这些年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很多村民和我一样,原先在外打工,现在返乡创业,一边做着民宿等生意,一边向游客推介、展示我们的民族特色文化。”
近年来,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进,群山环绕、临江而居的化屋村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和文化体验活动,聚集了村里人气,鼓起了村民腰包。
“日渐富起来的村民,文化需求也日益旺盛,组织民族特色活动的呼声越来越高。2022年春节前,顺应村民需求,我们举办了首届‘村晚’,很多村民搬着小板凳来看。”新仁苗族乡人大主席、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介绍。
“‘村晚’为什么火?火在村民当主角,火在群众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月亮挂在半山崖》节目主创人员、化屋村村民杨烨说,“就拿我们这个节目来说,结合了苗族传统歌舞与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场景,又融入了现代舞蹈等元素。完全由村民自排自演,展示了民俗文化活力。”
村民当主角,演活了村里人、身边事。同一天,在湖南长沙浏阳市大围山镇白沙村,“村晚”如期上演,从“导演”到“演员”都是本村村民。舞台上,一个名为《磨豆腐》的小品让乡亲们看得津津有味。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成为许多白沙村民的“心头好”,不仅因为当地方言中,“豆腐”的发音与“多福”相近,也因为经过多年发展,白沙村的豆腐产业年产值如今达到8000万元,让乡亲们“多富”起来。
今年1月中旬,村民们萌生了编排小品《磨豆腐》的想法。他们自发组织创作团队,走访了白沙村多位开豆腐作坊的村民,挖掘、整理他们的奋斗故事,还联系了镇文化活动中心一位负责人,帮着一起推敲打磨剧本。
“白沙豆腐好吃,关键在水。黄豆都是用我们大围山清泉水充分浸泡了的。”“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我们村的豆腐产业,绿水青山永远是我们白沙人的金山银山!”……小品演出现场,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
村里一家豆腐作坊的负责人廖素平参与了创作和演出。演出结束,走下舞台,她感慨不已:“本色出演,讲的都是咱身边的故事,说的都是大家的心声,过瘾!”
有人打着快板说村规,有人唱着山歌迎游客……一个个群众演员轮番登台,一桩桩田间农事、生活日常走上舞台。“因为演得真实,所以村民们爱演、爱看,今年已经是我们第七年办‘村晚’了。”白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勇说。
年年办,年年看,为何还年年热?“因为‘村晚’有乡土味,展现民俗、地域特色,又有烟火气,是村民幸福生活的直观写照。”湖南省文化馆研究馆员周固坚曾筹办、导演过多场大型“村晚”活动,在他看来,“村晚”是场晚会,更是乡村文化艺术的“宝箱”、民俗文化的“展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市”,“那些融汇在艺术舞台上的文化音符,传唱的是乡村全面振兴、梦想照进现实的时代乐章。”
政府搭台
完善场地、服务保障、专业指导,文化惠民有温度
室外寒风阵阵,“村晚”现场暖意融融。这里是山东青岛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大河东村,“村晚”正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节目换场,快板演员退出舞台,舞蹈演员踏上红毯,大荧屏切换画面,环绕立体声响起,光影交错间,舞者步伐轻盈,舞姿翩跹。
“好的视听效果离不开好设备。”大河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崇波边说边带记者参观,“我们‘村晚’演出室有空调、大荧屏,还有专业音响……”
走出演出室,来到一旁宽敞明亮的排练室,大河东村村民、舞蹈队编导段志燕正带着同村姐妹们熟悉动作,准备登台。“过去是室外演出,简单搭个台子、拉个幕布就算舞台,最怕遇上刮风下雨天气。排练也苦,夏天热,得随身带上蒲扇;冬天冷,要裹大棉袄。”段志燕说。
2021年6月,沙子口街道在大河东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专门设置了排练室、演出室,“村晚”舞台也从露天搬到了室内。“从摇蒲扇到吹空调,从小幕布到大荧屏,我们的演出条件越来越好,积极性越来越高。”段志燕说。
配套服务、资金保障等也同步跟进。沙子口街道党工委宣传统战委员韩阳介绍,近年来,青岛市及崂山区鼓励各村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培育发展一批民间文艺队伍,还出台相关奖励办法,对积极举办“村晚”的村集体和在街道、区、市级重大节庆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文艺队伍给予奖励。
连续9年举办“村晚”,去年大河东村按政策顺利申请到奖补资金,用于购置话筒、音响等设备,还给村里几支文艺队添置了服装、道具。前不久,段志燕带舞蹈队到区里比赛获了奖,又申领到一笔奖励资金,“我们准备买一批新衣裳、新道具,请专业老师帮我们编排新的舞蹈节目。”段志燕说。
在周固坚看来,各地“村晚”越办越火,离不开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搭台引导,“不仅要让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有平台、有保障,还要让他们有指导、能提高,把节目办出质量和特色。”
在白沙村“村晚”《烟雨唱白沙》形体舞表演现场,伴随着悠扬婉转的旋律,10多名身着演出服的农村妇女撑开一把把油纸伞,在“朦胧烟雨”中漫步……
村民刘佳文举起手机记录下妻子表演节目时的优雅姿态。他的妻子叫胡秀兰,大半辈子在家操持家务。刘佳文印象中多是妻子系着围裙做饭、扛着锄头下地的样子,“这几年经常见她练舞,但没想到跳得这么专业。”
“跳得专业,全靠专业的人教。”演完节目的胡秀兰来到丈夫身边,眉开眼笑地告诉记者,“我们舞蹈队选定节目后,村里与市文化馆联系,给我们派来了舞蹈老师,帮我们一点一点地调整手势和体态。”
胡秀兰还是村老年大学学员。2018年10月,在浏阳市、大围山镇支持下,白沙村开办老年大学,课程包括舞蹈、声乐、乐器、书法等,许多村民抢着报名。
“乡亲们兴致高,光是来上舞蹈课的就有100多人。”吴勇说,白沙村地域面积较大,为方便开展活动,村里按就近原则,引导喜爱舞蹈的村民组建了4支舞蹈小分队,由专业教师定期现场指导教学。
“最初,我们有的跟不上节奏,有的动作不协调,连简单的广场舞都跳不好。现在,像形体舞这样难度较大的舞蹈,我们也能跳。”如今,胡秀兰与村里姐妹们成立了开心姐妹舞蹈队,每晚都在村里小广场集合,踏歌起舞。
有场地,有指导,还有“送戏下乡”。今年的化屋村“村晚”,不仅有专业教师全程指导,毕节市文化馆、黔西市文化馆也派人到场支援。连离村百余公里的赫章县也来了一支表演团队,送来当地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铃铛舞”。12名演员手持铃铛,舞步轻盈,看得台下观众目不转睛、连声叫好。
近年来,黔西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文艺团队等走进乡村,把具有专业水准的文艺节目送到群众家门口。黔西市文化馆馆长何幸介绍,目前黔西市拥有49支社会文艺团队、60支乡镇文艺宣传队,每年开展进村下乡文化惠民演出200余场。
“借着文化惠民的东风,我们跟着学习、整理和发掘苗族多声部民歌、口弦曲、芦笙曲等,还创作了芦笙舞、板凳拳舞、打鼓舞等10余支民族舞蹈节目。这次‘村晚’,不少节目都是村民新改编的。”许蕾说。
文旅融合
发展旅游给“村晚”带来流量,“村晚”又赋能当地旅游发展
“乡亲们,跟我走,好戏还在后头!”
白沙村“村晚”现场,一曲舞罢,吴勇拿起话筒担当“导游”,带村民、游客往万福老街深处走。街面名为“年叁拾”的老店里,是白沙村精心设计的“村晚”非遗市集,展示了浏阳的夏布工艺品、油纸伞及木版年画等。
“开辟流动实景舞台是我们今年‘村晚’的一大创新。”吴勇介绍,“今年‘村晚’在刘家祠堂和一个农家小院布置了两处会场,中间隔着万福老街和万福古桥。我们借鉴不少旅游景区时兴的巡游活动,在两个舞台会场转场间隙,带领乡亲和游客们在老街巡游,给大家带来一场沉浸式演出体验。”
巡游现场,有的非遗传承人展示他们的传统技艺、手工艺品,有的豆腐作坊店主向游客推介他们制作的各类豆制品。万福桥头,一群阿哥阿嫂身着蓝色布衣,用客家话唱起山歌,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这样的‘村晚’好有趣,我们既观赏了节目,还全程参与体验了非遗项目。”来自长沙市区的游客周珂说。
“春节前夕,我们装点特色古街,丰富非遗活动,把文旅项目体验融入‘村晚’表演,让舞台在山水间流动,唱响‘村晚’品牌。”吴勇说。
文旅体验唱响“村晚”品牌,“村晚”活动助推乡村旅游。杨龙介绍,在旅游旺季,化屋村游客络绎不绝,他家10多间客房常常爆满。有游客要吃地道的农家美食,有游客要看传统的苗族歌舞,于是他常把“村晚”演员请到自家民宿,给游客们演上几个拿手节目,“节目有看头,演员有赚头,还带动了我们的生意。”
临近春节,山东潍坊市民李勇尧一家本想来崂山风景名胜区爬山观光,刚到景区门口就收获了“意外之喜”:景区入口广场上,锣鼓队、舞蹈队、秧歌队挨个登场,纷纷拿出看家本领,赢得游客掌声连连。
原来,这是大河东村村民从“村晚”节目中选取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民俗表演,带到景区和游客们一起喜迎新春。“村子邻近景区,村里的锣鼓队、秧歌队常来这里表演。”朱崇波说。
演出间歇,穿插“广告”。工作人员端着盘子走上来,盘子里装的正是当地特色小吃金钩海米,供游客免费品尝。“欣赏自然风光之余,还能看‘村晚’、品美食,这趟旅行赚到了!”李勇尧笑道。
“近年来,我们推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同景区旅游发展相结合,通过政府搭台、文化唱戏,旅游给‘村晚’带来流量,‘村晚’也以其独特的乡土文化内涵赋能旅游发展。”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胡声锐说。
1月18日,山东省正式启动“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发布重点活动安排和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崂山区也有了新计划。“我们将在春节前后借势发力,丰富拓展‘村晚’活动形式,开展‘村晚+农产品’‘村晚+露营’等特色活动,推动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胡声锐介绍。
数字传播
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网络直播、创意策划丰富多彩,“村晚”被更多人看见
台上,村民们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台下,乡亲们举起手机,拍摄转发。一条条“村晚”节目短视频,通过社交平台上传网络,飞入千家万户。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苗语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化屋村曾被大山阻隔,“通信靠吼,出行靠走”。如今,村子修建了盘山路,道路通到了村民组,“网路”联通家家户户。2020年,黔西市(时为黔西县)被列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化屋村随后成为黔西市首个覆盖5G信号的村庄。“数字乡村建设,让更多人看到了化屋的美丽山水、民俗文化,也让我们的‘村晚’在网上走红。”许蕾说。
“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都是我们‘村晚’节目里展示过的,纯手工打造!”化屋村95后绣娘杨文丽边直播“村晚”边带货,“网络联通,带红了我们的‘村晚’,带火了我们的生意。”
带火的不只化屋村。“这是我们村的‘村晚’现场,有民族歌舞,有非遗展示,你不想来玩吗?”在白沙村“村晚”拉歌环节,村民李立自告奋勇唱了一首流行歌曲,随后第一时间把相关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还在视频里推荐自家开办的民宿,“我们民宿房屋的造型设计源自白嫩的水豆腐,线条简洁方正,颜色也是白色。我们民宿还开设了白沙豆腐非遗体验馆,欢迎带小朋友来体验!”
在白沙村游客服务中心,店员黎兴北也拿起手机直播“村晚”节目,顺带把豆腐乳、辣椒粉、蜂蜜等特色农产品推荐给网友:“我们村山好水好,土特产更有味道,欢迎家人们下单品尝……”
当天,白沙村“村晚”还通过浏阳市融媒体中心“浏TV”视频号直播,引来5万余人次在线观看,近万网友点赞。“‘村晚’越来越火,得益于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这使它能够吸引众多观众目光并成为一个村的亮丽名片。”周固坚说。
在崂山区,“村晚”的影响力走出大山,不仅因为村民自发在网上宣传,还因为政府借势发力,策划系列线上活动。“依托‘崂山融媒’客户端,我们连续多年开展‘村晚’节目线上投票评选,鼓励各村推荐‘村晚’节目,并在平台发布投票链接及参赛节目视频。既吸引网友参与,也宣传推介‘村晚’品牌。”崂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鹿鸣说。
大河东村三面环山,地处两条河流交汇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就是村子的特色,我们以此为题材创作舞蹈节目《水龙吟》,通过服装、道具、动作等充分展现山水元素。去年在区里组织的线上投票评选活动中,这个节目获得全区第三名。”段志燕说,“今年我们要再接再厉,争取拿到更好的名次。”
大河东村“村晚”现场,《岁岁好年》乐曲响起,不少游客也加入表演队伍,摆臂、转身、踢腿,踏着节拍起舞……
“村晚”现场的游客从哪儿来?“我是慕名而来。”山东聊城姑娘张玉涵说,“去年我在投票活动中看到过这个村的节目,前段时间又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村子的元旦‘村晚’,感觉很不错,这次专程来看。”
认真看一场“村晚”,感受浓浓的年味,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生活,张玉涵笑容挂在脸上,打开话匣子:“我把好看的节目、好玩的活动转发到了社交平台,既传递欢乐,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村晚’,走进乡村体验乡亲们的幸福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9日 13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