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1:38:16 来源: sp20250105
一、线性的景观
“如果沿着中国的海岸走上一次,以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理念去看‘陆海之间’,还有当下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您建议在哪儿停留?”这是我们报社的编辑向10余位不同领域专家提出的一个共同问题。
自然资源和地理分布是理解海洋、岸线和海岸带的基础。无论是交错分布的平原海岸、基岩海岸,还是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海域的生物海岸,遍布的湿地都是海岸线上最直观又具特色的地理景观。
“去看滨海湿地!”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左平列出了长长的湿地名单——从辽宁的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广西北仑河口。包含了滨海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离岸海岛尤其是诸多河口三角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早期的海岸带居民逐海而居,潮间带丰富的海洋生物成为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左平的研究领域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过程。“受潮汐作用影响,滨海湿地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于是古人把白天海水涨落称‘潮’,夜间涨落叫‘汐’。潮汐造就了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其中栖息着品种繁多的生物。”左平认为滨海湿地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息息相关,尤其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中,观察和记录滨海湿地演变,是人类认知海洋、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的重要平台。
中国海岸线也可以理解为一条候鸟迁徙路线。进入2024年春季,申遗中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5处提名地,已能看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曙光。鸟类迁徙成为热门话题,带动沿线的观鸟、科普、公益救助等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在壮观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候鸟经停地多与滨海湿地相关。”长期追踪鸟类迁徙的研究者提供的名单,与湿地专家有很高的重合度。“鸭绿江口、蛇岛—老铁山、辽河口、秦皇岛、黄河口、长岛、盐城黄海湿地、长江口、闽江河口、珠江口等都是‘鸟类机场’也是观鸟胜地。”韦荣华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与人类》杂志编辑部主任、自然科普专家。他建议依候鸟迁徙规律去看我国的海岸带:“每年有上千万只候鸟飞经我国沿海,停留补充能量;候鸟繁殖地和越冬地也往往分布在沿线的湿地和岛屿上”。
在我国南方,海岸带还是一条红树林带。红树林在海陆交接的潮间带上形成奇特的“海上森林”景观。“沿着海岸向南行进,我还建议去看红树林。”韦荣华补充,“越往南,红树林生长越高大茂密,其中的生物多样性也越丰富”。我国的红树林分布从浙江南部一直延伸到广西东兴北仑河口。“没有它们,海岸带将会少了一些色彩和生趣”。
近年来,我国与海岸带相关的文化、自然遗产申遗项目,多具有明显的“线性”特征。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项目,也丰富、提升了中国海岸带的文化价值和意境。目前,中国“海丝保护申遗城市联盟”中的城市总数达到34个。2021年7月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还专设“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主题边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燕海鸣是边会的主要组织者。时隔3年,我们再次讨论进展,他认为在价值体系研究、考古调查发掘、遗产保护展示、主题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都为深入理解“海丝”提供了更准确的支撑。
“应该去看体现天人合一精神的山东青岛崂山、实证佛教早期传播的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存实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和存续,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是体现海洋信仰的典型代表,广东江门台山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展现了近代海路上的文化交往,当然还应该加上广州等一座座滨海文化之城。这些只是海丝遗产中的一小部分。”燕海鸣阐释说,“但彰显的海洋精神、山海景观、宗教交融、民间信仰和生活方式,已多方位地代表了中华海洋文明的特征”。
二、认知的拓展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我沿着黄淮海平原的岸线向南“飞”。夏收即将开始,而在海岸的另一侧,禁渔期尚未结束。我与湿地、自然遗产、鸟类迁徙和水利史专家保持着沟通,像迁徙中的鸟儿那样,过海河,在津冀交界的北大港和南大港湿地“中停”,再进入黄河三角洲奔向大河入海口,踩下油门一直抵到海水浸没车轮的陆地尽头。新生滩地一望无际,网格状的盐田倒映着蓝天白云。海风依然强劲,扑面而来时又冷又咸。但夏天就要来啦,这给了人们迎风的勇气。此时,距离上一次我来看海岸带已过去了近40个春秋。1986年末,我随科研工作者,登船沿岸线采访首次“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相关情况。该调查持续了5年,涉及3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
“许多资料,至今还在用。”左平以自己的领域,描述海岸带科研的发展历程。
“比如?”
“海岸变迁、海平面上升、海洋生物资源、海涂资源、环境污染等数据,一直是当今研究的背景值。”
“但研究的视角和领域,都在大大扩展。”我认为这是再次去看“陆海之间”应关注的重点。
“是的。生物多样性、蓝碳、新型污染物等都是新领域,科学家们尤其关注全球性的变化比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以及更为频繁的极端天气现象。”
独流减河入海口两侧分布着滩涂、沼泽、养殖塘和水库,周边紧贴繁忙的公路,联通着油田和港口。如果想在海岸带上理解“人与生物圈”,观察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演变,那就径直来这里看看北大港湿地。向南穿过北排水河、沧浪渠、捷地减河,就抵达被称为“北方第一渔村”的歧口,进入了河北。在张巨河入海口见到休渔船队的那一刻,我知道又该慢下来,开始寻找标号“YS-5”的南大港湿地遗产区。2024年7月,“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为河北省迎来了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北大港”“南大港”,尚未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但在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却占据重要一环。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第319号重点鸟区,国际湿地专家曾给出了0.996分的接近满分评价;东方白鹳、青头潜鸭常选择南大港中停。
沿渤海湾西岸会跨越一道道入海河流。于是在平原的东缘,有一个明显又普遍的现象:在内陆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河流,许多又能在海边再次邂逅;滨海公路228国道频繁掠过这些耳熟能详的河流末梢。海河、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捷地减河、漳卫新河、黄河再加上北面的滦河和更南端的淮河入海水道,这些自然、人工河流,既是文化地标,又在入海之际,因具有清晰的线性特征而多被用作行政区域分界。入海河口形成的三角洲自然地理单元,还贡献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中主要的系列遗产地。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视角下,这一条条大河尾闾构成的景观,意味着什么?
近年来,许多大江大河的首、尾都成为重要的自然保护地。海岸带上排列相叠的河流,则展现了更丰富的社会功能。我经过的河口地带,环绕着湿地和海涂,也处处可见良港、养殖场、休渔的船队和光伏风力发电阵列。入海河口上游,多建有水利设施。气候变化、用水调控,都影响了入海河口淡水和沉积物输送水平。漫长的自然塑造再加上人工干预,中国的入海河口在泄洪纳潮、保障供水、排涝灌溉、航运交通、生态服务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陆、海社会发展的连接和延续。在自然遗产领域之外,这又为水利史、水文化和水情教育、国家水利遗产提供了新的关注空间。
三、重塑中的岸线
进入黄河三角洲后我有意暂别自然遗产的氛围,前往上游,选大河蜿蜒之处,立于一座座挑流坝组成的险工上,去看湍流旋拧的水和沙。沿岸连续排列的险工段,更能代表真实、真正的黄河。
如果去走黄河,那源头的清澈,冲出峡谷后直奔沧海的壮观、黄淮海平原上的沧海桑田以及它与大运河的相“克”相“成”,都能带来独特的感受;但最难又最值得的体验,还是去看遍黄河的入海口。从1855年至今,黄河摆来摆去,就为三角洲留下了11处入海口。我去看了1964年至1976年的黄河刁口河流路,这里也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中的“YS-4-1”片区所在地。我还前往1976年至1996年的清水沟流路和1996年至今的清8汊河流路。那里分布着“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南部的3个遗产区。当我从江苏连云港一跨过灌河进入盐城,又在响水、滨海县停下,目的就是继续寻迹周边废弃的黄河夺淮故道和老黄河入海口。
同样都是海口,景观并不相同。
前往“YS-4-1”要进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千二管理站。当初遗产地的划定,依据了“有足够大的面积保证遗产提名地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整性”,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连续分布区域,最大限度地覆盖了候鸟主要觅食地、停歇地和夜宿地。“YS-4-1”一直向北延伸到-3米等深线的海面。即便沿着缓冲区外侧疾驰,也会有“总也开不到尽头”的感觉:风从四面八方吹着你,留鸟鸣叫着追着你;掠过一座座油井,偶尔才能遇到写着“扎根荒原,艰苦创业”的工作站——这个休养生息中的栖息地怎么这么大呀!从地图上看明明已经站在了海里,但实际上周边还是遍布芦苇、碱蓬、柽柳或罗布麻的滩地。
自然保护地尤其是自然遗产地的出现,改变、塑造了这里的面貌和未来。
从海河到黄河三角洲的沿海地带,油气、卤水、土地资源丰富。以前去看海岸带,更多关注的是“开垦”,现在则关注“修复”;目光所及,在连片的采油机、鱼塘和虾池外,又增加了连绵的风电、光伏阵列。巨大的“风车”已是难以忽视的海岸带壮观景象;再加上身边并行疾驶的绿牌电动汽车,你就会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值得着手记录那些新兴的未来遗产了。
“科技如何重塑海岸带和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与工业遗产研究人员一路都在讨论的话题。
“海洋工业遗产记录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开发海洋资源的历史。”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遗产研究所的马雨墨研究员认为:“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海盐采炼工业、历尽沧桑的造船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海洋石油采炼以及海洋能源工业,不仅见证中国人开发并综合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进程,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从原材料制备、装备制造、能源的生产和供应等多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国海岸带工业遗产的独特风貌,蕴含着遗产化的巨大潜质。”
目前已经公布、公示的国家工业遗产中,采矿业的典型代表有汉沽盐场、洋浦盐田,制造业中有福建船政、大连造船厂修船南坞,能源生产则以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为代表,这些内容初步描述了与中国海岸带相关的工业发展脉络。
但是,工业遗产资源具有明显的后发态势,需要基于文化遗产的视角,去关注当代智慧对未来的影响与贡献——这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不断梳理、辨识,也为海岸带文化科考提出了新的挑战。
能源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前的“海风”难以捕捉,对我们最多的影响就是带来灾害,今天它却成为了可利用的绿色能源。长距离去看海岸带上连绵的风车阵,常在震撼之余,心生信心与平静。在这种氛围中,我相信应该关注“风车”的发展历程,尤其留意可以作为文物的见证。
……
自然遗产地、湿地公园、风车、繁忙的交通和滨海小城中灯火通明的海鲜烧烤夜市,构成了从海河到黄河三角洲一线的海岸带氛围,也为中国的滨海公路228国道赋予了线性、活态、多层次的文化主题。持续变化中的地质多样、生物多样、文化多样,正在重塑海岸带的每一寸空间。
越往南走,这种感受就越发强烈。
(本文作者为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遗产专委会副秘书长)
本版将继续推出本次采访的后续报道
链 接
第三十三条 国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重点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海藻场、海草床、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重要渔业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及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保护海洋的需要,依法将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海洋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集中分布区等区域纳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或者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延伸阅读
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风电、光伏发电成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累计装机规模达3728万千瓦。
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4.41亿千瓦、6.09亿千瓦,合计较10年前增长了10倍。
中国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加速向主体能源迈进,新型电力系统为能源转型提供坚强支撑,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全面建成,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支撑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2024年8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