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22:59:00 来源: sp20241118
中新社 福建武夷山3月24日电 题:如何用中国的“天下观”看待世界政治?
——专访印度Tetso学院政治学系教授萨利克尤·桑塔姆
作者 崔白露 肖玉笛 文龙杰
由中国人民大学等主办的首届武夷论坛在福建南平举行。中外学者齐聚武夷山朱熹园,寻中华文脉,话多元文明。
论坛期间,印度Tetso学院政治学系教授萨利克尤·桑塔姆(Salikyu Sangtam)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从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出发,分享了他眼中的中国外交哲学,以及这种外交哲学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独特价值。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您对中国政治思想有着长期研究。研究过程中,古代中国的哪些思想给了您启发?
萨利克尤·桑塔姆:我的研究兴趣主要在政治心理学、研究方法和非西方政治思想,特别是中国思想。对中国思想的研究,包含了哲学、历史和战略传统等丰富内容。这些研究有一条共同的主线:探索非西方的知识体系和思想。
我认为,每一个社会、文化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其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差异。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诗经文化园掠影。金华 摄在研究过程中,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提到的道德准则,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周文王的作品和人生经历,都给了我深刻启发。我非常欣赏诸葛亮的能力和智慧,也喜爱李白的诗歌和罗贯中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我钦佩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所展现的坚韧、宽容和独特性。正如《论语》中有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以说,我也如同青草一般,受到中华文化“之风”的吹拂。
游人在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参观。喻湘泉 摄我在武夷论坛的演讲题目是“寻找天下:‘两个结合’之道”。我认为,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推动力量,即“中国特色”。其中至关重要的“道”,就是中国的天下观。天下观这一与中华文明一样古老、内涵丰富的理念,是推动中国沿着现代化道路前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引,为社会主义赋予了“中国特色”,回答了“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问题。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不仅为自身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还开创了一种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和谐共生的全新方式。
中新社 记者: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如何影响当前的中国外交?
萨利克尤·桑塔姆:对中国文化、中华文明进行客观研究便能发现,天下观支撑和激励中国走上一条独具特色的外交之路。这也是我在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无论是出于有意或无意,很少思考中国外交哲学在这方面的体现。
周朝文物。引炜 摄天下观念形成于西周时期,其形成背景是当时周王朝需要通过团结而实现大一统。天下观提出以德服人、以德治天下的理念,而非诉诸恐惧、武力和统治,其核心哲学基础是“明明德于天下”和王道,反对霸权统治,道德被置于个人或外交行为的关键位置。
天下观的原则,在于包容、不排斥、不对立、不贴标签,没有什么是不能相容或异质的。天下观强调和而不同,欣赏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多样性。认为只有存在多样性,和谐才有可能,如果只有同一性,和谐这一概念就无法存在。这也是孔子、孟子、老子等先贤和“五经”中所强调的。
中国以道义为基础,与世界各国建立关系,不把某个国家归类为朋友或敌人,而是把世界当作一个大家庭,希望与各国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致力并确实把敌意转化为善意。这一方式是当今世界所缺乏的,也是世界政治所需要的。
然而,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对此持怀疑态度,因其不了解这种独特的天下哲学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性。此外,哲学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反映,也是观察世界的一个视角,由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基础不同,因此从不同视角看待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但这并不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永远无法相互理解。鸿沟可以被理解并克服,但需要抛开自身预设并欣赏他人,而不应把自身观点强加于人。
中新社 记者:在一篇文章中,您以围棋和国际象棋为例,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国家战略思想的不同,为何选择这个比较方式?
萨利克尤·桑塔姆:即使是游戏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出现和存在,反映了其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
围棋棋手正在落子。岑屹 摄围棋体现了中国文化最重视的品德,如耐心、无为、远见、敏锐度、适应性、全局观、寻求相对优势和等待合适的时机。国际象棋推崇的准则与围棋相反,包括统治、大胆迅速地消灭对手、短期战略、即时互惠和重视全面决定性胜利。这些差异也体现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处理与他国关系上,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和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准则。
国际象棋棋手在比赛中。骆云飞 摄中新社 记者:作为一名国际关系学者,您如何看待有学者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观点?
萨利克尤·桑塔姆:我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只是一种理论,是解释特定事件或经验的一种手段,但非“现实”本身。
如果人们像提出“修昔底德陷阱”假说的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或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认同现有的主流视角,从自身文化和经验出发,认为世界是敌对、无法妥协、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的,并以此解释全球政治,那么“修昔底德陷阱”毫无疑问地展示了一种不幸的未来。但如果用中国的天下观来看待同样的世界政治,“修昔底德陷阱”根本不会被提出或成为一个议题。
从天下观的角度看,各国愿意接受差异,强调和谐、包容、合作,倡导互利共赢、相互尊重、兼容并包和多样性。正如中国学者赵汀阳所言,以天下观看待全球政治,是“天下无外”的,即和谐、包容、协调、融通的,敌意可以转化为善意,世界不以现存的民族国家为基础,而是成为一个以道德为基础的共同体。
当然,现有的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和其他紧张局势,无法通过现有的方法解决。也许正因为此,中国的天下观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用以解决当今全球政治面临的各类冲突和紧张态势。
中新社 记者: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并通过交往交流丰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当下,您认为双方应如何推动中印文明交流互鉴?
萨利克尤·桑塔姆:历史上,印度和中国两个文明古国之间长期保持着文化交流。婆罗门教、佛教从印度传播至中国、《罗摩衍那》在中国传播、玄奘的西行之旅,都是生动的例子。两大文明的交流需要常来常往常新,在今天更是如此。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印中文明在很长时间里都保持和平和谐的关系,并接受彼此差异。直到近代,随着殖民帝国的到来,印中关系才出现转变。彼时英国趁中国和印度国力衰弱,擅自划定边界,使之成为双方分歧的主因,同时外部势力试图在两国间制造裂痕,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但我依然对印中关系的未来保持乐观,我相信双方可以通过传递共同的价值观,加深对彼此了解,恢复和谐关系。如果只用现有的民族国家模式来处理,边界问题将很难得到解决。或许天下观是解决边界问题的方法之一。
我相信天地是宽广的,宽广到可以包容多样性,可以以德化人。虽然当今世界尚未达到和谐状态,但我相信,通过印中关系的不断发展,世界可以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迈进。(完)
受访者简介:
萨利克尤·桑塔姆(Salikyu Sangtam),印度Tetso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在校教授政治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国际关系,主要研究方向为非西方政治思想、中国思想和政治心理学。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