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份子钱 年轻人出招了

发布时间:2024-11-05 23:22:22 来源: sp20241105

  今年国庆假期,在广东惠州打拼6年多的女青年何娇娇回到家乡甘肃陇东地区某城市举行婚礼。婚礼前一天,相识20多年的好友于莺颖帮她装饰了卧室,还送来了一台全自动揉面压面一体机。

  于莺颖说,选定小家电作为礼物,是因为常听何娇娇提起:“自己平时三餐主食以米为主,很想念家乡的面食,但和面、揉面总是不得要领。”

  为表足心意,于莺颖本打算送一件礼物,再根据当地惯例,送去500元礼金红包。但婚礼当天,何娇娇及其家人婉拒了于莺颖的礼金。在他们的嘱咐下,于莺颖卸下心理负担,轻松地参加了宴席,“真正体会到了‘不以礼金论情谊’的感觉。”她说。

  如今,“份子钱”是备受青年关注的话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发现,年轻一代对“份子钱”的看法不一。有人因份子钱产生心理和财力负担,有人因“对方收过份子钱却不回礼”而烦恼,还有不少年轻人开始对不合理的份子钱说“不”,提出一些新观念、新做法。

  于莺颖坦言,身边一些年轻人“苦随礼份子钱久矣”。按当地习俗,除婚丧大事外,亲朋好友及同事乔迁新居、买车、孩子百日宴、升学宴等,都需随礼金。“官情”(指当地群众默认的随礼最低金额——记者注)100元,礼金以200元居多,关系密切者随500元、1000元甚至更多。有时为了讨个好彩头,随礼者也会送去666元、888元、1314元等数额的红包。

  此外,按当地惯例,举办婚、丧等宴请者,如有父子、母女等直系亲属同在一个单位,单位其他同事则需要“双份随礼”。“有些宴请是事主群发微信消息,随礼实属迫不得已。我每月收入4000多元,每年五一、国庆、春节期间都是随礼高峰。有时,月收入超过三分之一要作为随礼开支。”于莺颖对此一度感到很无奈。

  来自安徽合肥的29岁媒体从业者陈悦尚未结婚。她保守估算,工作6年来,自己花出去的份子钱已经近两万元。“我脸皮比较薄,同学、朋友发来婚礼邀请,不去会觉得不太好意思。哪个月参加婚礼次数多了,那个月就省吃俭用一些。”

  记者了解到,在西北地区,老一辈人在家办宴席居多,届时,街坊四邻会来帮厨,亲友随礼不一定给现金,也会“随实物”,比如自家的馒头、炸油饼、农特产,或是购买枕巾枕套、床单、被罩等。出于礼尚往来,主事者会回赠亲友食物、安排住宿。但年轻一代在精神生活上更追求仪式感,除了婚丧嫁娶之外,买车、升职、乔迁新居、孩子生日和升学等都能作为举办宴会邀请亲朋的理由。

  一位来自甘肃庆阳的年轻人介绍,有时,年轻人随礼前会根据对方的身份判定是亲戚圈、同学圈、同事圈、好友圈、泛泛之交等。关系密切的,随礼金额要高。随礼时还存在攀比心态,同一个圈子若有人随礼金额高,自己会迫不得已“看齐”。这些心态无形中给年轻人增加了经济负担。

  在安徽合肥及周边地区,流传着一种说法:“人情大似债,头顶锅铁也要卖!”意思为——还不还“债”是诚信问题,还“人情”是比还“债”更大的事,就算“砸锅卖铁”都要还人家的份子(人情)钱。一个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受到乡村社会舆论的诟病。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也注意到这种现象。他分析,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这个共同体遵循并传承着统一的“礼”原则。“礼”体现在礼尚往来之中,由双方来完成。在以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因学习、就业和生活等原因,很多年轻人处于流动状态,即便在同一所城市,也常年不得往来。当彼此生活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发端于农业文明社会传统的社会交往形式和观念必然发生变化,对“份子钱”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在一些人心中,没有传统社会‘礼尚往来’的概念,甚至将份子钱当作一笔收入。再加上从众和攀比心理,份子钱的标准‘水涨船高’。”王云飞说。

  “表达心意的方式有多样,为什么一定要用现金呢?”在陈悦看来,份子钱是人情社会中的习俗,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消失,只能换一种方式表达。于是,她和闺蜜、堂姐以及几位要好的同学约定,结婚时互相免去对方的份子钱。

  她说,与其在金钱上“你来我往”,还不如买礼物送给结婚的好友,或者邀请对方旅游、享受美食。“多考虑精神层次的享受,会觉得轻松自在,也不会有欠人情的心理负担。”但她坦言,“互免”的方式只适用于关系亲密的人,对于一些关系普通的朋友,会不好意思提出互免的想法,怕被别人笑话“抠门、小气”。

  “同学之间有时开玩笑说,不要轻易给朋友圈里发结婚证照片的好友点赞,也许一个赞,就意味着对方结婚时,你要出大几百元份子钱呢!”安徽合肥一名准备结婚的95后女士说,身边朋友和同事都觉得,当用金钱维系感情时,一切难免变得复杂繁琐,很多人不约而同地约定互免份子钱,正有越来越多人效仿这一做法。

  她观察到,身边有同事结婚办喜事时,没有广发请帖,而是去单位给大伙发点喜糖,省去繁琐的人情往来。“朋友间的真挚感情并不体现在结婚生子时互送红包。密友间可以准备有创意、有心意的礼物。”

  王云飞认为,基于传统和现代社会的特点,年轻人可以适当变革对待份子钱的方式和观念,既不能丢了人情味,也要秉持简约节约的观念。

  他建议,年轻人不要拘泥、纠结于所谓的“人情”“面子”,可以适当创新礼尚往来的形式,这样不会因经济窘迫而困苦,也不会为如何还礼而焦虑。“更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年轻人所在单位、相关媒体加强、创新对随礼现象移风易俗的宣传,让年轻人不因‘礼来礼往’而烦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焦敏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2023年10月25日03 版)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