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近丨中塞关系为何堪称“中非团结合作的典范”

发布时间:2024-11-15 01:44:42 来源: sp20241115

  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坐落在大西洋沿岸一个半岛上,是西非地区一座良港。2月,当地正值旱季,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节。港口码头人声鼎沸,船只往来频繁。

  在这座塞拉利昂第一大城市,多个地标与中国有着紧密联系——中塞友谊大厦矗立数十载,中塞友谊公路是交通动脉,中塞建设者正携手翻修国家体育场。当地居民同记者聊起中国时津津乐道,能用颇为标准的中文说出“友谊”这个词汇。

  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塞拉利昂总统比奥2月27日起对华进行国事访问。28日下午,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比奥总统再次强调“中国是塞拉利昂信任和依赖的朋友”。

视频:心相近丨中塞关系为何堪称“中非团结合作的典范” 来源:新华社

  它们的名字叫“友谊”

  2018年8月,比奥当选总统4个月后,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就深化多领域合作达成广泛共识。2021年5月,两国元首通电话,在中塞建交50周年之际共话友谊与合作。此次来访,比奥总统成为今年首位对华进行国事访问的非洲国家元首。

  与中国的友谊,在塞拉利昂早已深入民心。

  中塞友谊大厦位于弗里敦市中心,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方援塞标志性工程,寄托着几代当地居民对中国的感情。司机弗朗西斯·奥德怀尔出生于1971年,正是在那一年,中塞建交。“我们这代人见证了塞拉利昂与中国友谊的不断深化。”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中国的帮助,弗里敦不会有今天的面貌。”

  一条长约11公里的公路以“友谊”为名,蜿蜒在苍翠山林间,车辆川流不息,是当地的交通要道。“以往这里路面窄、坡度大,整日尘土飞扬,雨季时坑洼泥泞,安全隐患很大。公路建成以来,这里彻底摆脱了‘死亡陷阱’的名字,不仅让出行更安全,还拉动了沿线发展。”站在公路一侧,当地居民艾尔弗雷德·卡马拉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另一座“中国建设”——塞拉利昂国家体育场是塞拉利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让历经几十年风吹日晒的老场馆焕发新生机,是塞拉利昂人民的企盼。2022年,中国援助塞拉利昂国家体育场大修项目开工。记者看到,中塞两国工人正在建设现场紧张忙碌,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已初见雏形,预计今年年内可交付使用。

  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王擎说,近年来,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塞政治互信持续增强,务实合作稳步推进,国际协作更加紧密,为两国传统友谊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塞拉利昂信息与公民教育部长巴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直言,塞中友好不是空谈,是“坚不可摧的”,两国合作“实实在在改变了我们人民的生活和国家面貌,我们对此深表感激,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最快向我们伸出援手”

  两国人民在风雨同舟中结下深厚情谊。中塞在抗击埃博拉疫情、新冠疫情时共克时艰,在国际社会传为佳话,是中非团结合作的力证。

  2014年,塞拉利昂暴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是最早提供医疗援助的国家之一,向塞拉利昂派出大批抗疫医护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主任黄燕就是其中一位。她清晰地记得,抵达疫情之中的塞拉利昂时,当地医疗资源已十分紧缺,能在一线值守的医护人员已所剩无几,中国医疗队一赶到位于弗里敦的中塞友好医院,连倒时差都顾不上,立即上岗,填补人力空缺。当地高温天气中,中国医生身穿防护服、防水胶靴,24小时轮流值守。“每次完成救治任务走出隔离区,衣服都能拧出水来。”黄燕说。

  黄燕一直记挂着一个名叫妮可的女患者。由于病情加重,这个当时才21岁的姑娘情绪很低落,一度抵触治疗。“她特别焦虑,担心家人会放弃对她的治疗。”黄燕和其他中国医生每天查房时都不断鼓励妮可,耐心地向她讲解病情和治疗进展,并反复强调一件事——“我们绝不会放弃她”。

  在医务人员不懈努力下,妮可最终病愈出院,回到家人身边。得知能出院,她在病房内情不自禁地跳起舞蹈,拉着中国医生的手,感谢他们的“不放弃”给予自己第二次生命。

  新冠疫情中,中塞友好医院又被指定作为收治感染者的定点医院。中国医疗队为当地培训了大量医护人员,携手抗击疫情。

  “患难见真情!无论是在我们遭遇埃博拉疫情还是新冠疫情时,中国总是最快向我们伸出援手的朋友中的一员。”巴赫说,“这种友谊让我们感到骄傲,我也希望它能够一直保持下去。”

  自1973年以来,已有24批中国医疗队来到塞拉利昂,备受民众赞誉。“这里的病人都很信任也很喜欢中国医生,”中塞友好医院产科护士长梅尔罗斯·迪兰说,“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2023年12月,比奥总统专门接见了中国医疗队,并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文,为中国医疗队的“不辞辛劳”和“专业水准”点赞,感谢他们“为改善塞拉利昂的医疗卫生服务作出贡献”。他还强调“要继续推动塞中政府间和人民间的交流合作”。

  “实现梦想的重要伙伴”

  20日上午,阳光明媚,在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一处教学点,几百名当地青少年聚精会神地扎马步、出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塞大孔院是西非第一所孔院,成立于2012年,武术是其多年来的一项教学特色。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中文老师,可以同时传授中国武术和中华文化。”塞拉利昂青年拉明·卡尔博一边帮助孔院武术老师刘伟指点“师弟师妹”,一边对记者说。

  2017年,卡尔博在这里开始学习中文,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他还曾为此赴少林寺学习锻炼。“中国文化让我学到很多,比如奋进的品格、坚韧的意志等,我希望将这些介绍给更多人。”小伙子说。

  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陈学斌说,中国武术在塞拉利昂广受喜爱。“不少大中小学都开设了武术课程,周末还有很多小朋友来孔院学习太极拳。”

  “武术热”“中文热”是塞拉利昂“中国热”的一个缩影。在街头,不少民众一见到中国记者,都会用“你好”“早上好”等中文打招呼。据陈学斌介绍,随着中塞经济和人文交流不断加深,掌握中文的塞拉利昂年轻人求职很有优势,当地中文学习热情日益高涨,孔院目前已设立22个教学点。

  28日的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农业、经济发展、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比奥总统表示,中国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全人类共同利益产生广泛积极影响。

  巴赫认为,作为“全球南方”一员,中国为推动非洲和全球发展所作的贡献,国际社会有目共睹,“中国是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重要伙伴”。

  非盟运输事务高级政策官员瑞莎·艾达·阿洛格告诉记者,“中国的发展经验对非洲、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有益处”,希望非中“共同推动世界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塞拉利昂《阿沃克报》主编奥斯汀·托马斯表示,期待今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会议推动塞中合作再上一层楼,为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能量。

  总策划:吕岩松

  策划:倪四义 李拯宇 应强

  监制:魏建华 韩墨

  统筹:林小春 齐紫剑 闫珺岩 孙浩 刘万利

  记者:许正 史彧 张玉洁 帅才

  编辑:张代蕾 陈杉 王申 徐力宇

  剪辑:淡然

  摄影:许正 史彧 赛特 祖荣强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