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踏访新时代边关·扎根边关的“斜杠士兵”

发布时间:2024-12-30 10:52:11 来源: sp20241230

  斜杠,电脑操作系统中的一个符号。在输入时,斜杠通常表示间隔,代表“或者”和“以及”的含义。

  不知何时起,“斜杠青年”逐渐出现在网生一代的词典中。有专家对这一热词给出如下注解:不再满足单一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技术和多元生活的青年。

  驻守边防,年轻官兵同样成长在网络时代,也有属于自己的向往和追求。他们普遍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希望遇见更好的自己,掌握更多技能、学习更多专业,为连队和集体做出更大贡献,实现更多的青春理想。

  在边防一线,“斜杠士兵”正越来越多。他们有着怎样的追求?如何看待自身的价值?请看从边防一线发来的一组报道。

  ——编 者

  关键词 笔绘边关

  守边关,描绘一个个挺拔的身影

  ■陈长宏 惠雁翎

  周一交班会上,西藏军区昌都军分区某边防连连长,在讲评工作时表扬了下士吴松峰带领新兵巡逻时的优异表现,还称赞他是连队近期涌现出来的“斜杠士兵”。

  大学毕业参军入伍的吴松峰,为了梦想和抱负来到部队,但说到“为连队做贡献”这件事,他自认做得还不够。

  去年,吴松峰第一次在网上看到“斜杠青年”这个词,羡慕之余也有自己的见解:“配得上‘斜杠’这个名头,首先要以集体荣誉为己任,真正为连队做出贡献。”

  在战友眼中,吴松峰实在又本分。入营3年多,吴松峰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巡逻能手”,啥苦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大家从没听他说过一句埋怨。

  已是班长的吴松峰,自我要求一直严格,压力传导到新兵身上,大家直言“压力山大”。每当这时候,他就给大家“减压”:“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有意义,我们都要坚持到底!”

  一次,吴松峰参与连队文化墙创作,被来连队慰问的美术老师一眼相中。后来,他以“徒弟”的身份跟学了一段时间。

  没想到,吴松峰硬是把画画学成一门特长,一次次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还独立完成连史长廊的创作。每天结束训练和执勤,吴松峰就会背上包、带着画笔,来到阳光棚,绘制棚里的文化墙。

吴松峰在连队创作石头画。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最新一期文化墙的主题是“高原海洋馆”。这是连长和战友共同商议的结果,连队主官还给他提出了要求:“画出战友最想看到的风景。”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海。”刚到高原当兵那年,吴松峰不懂边防的苦。如今成长为边防老兵,吴松峰觉得扎根边防,最难做到的是4个字:“无怨无悔”。而要做到无怨无悔,就要有“大海一般的胸怀”。

  一次英模故事分享会上,一级上士韦晓飞讲述了战友李洪浩的故事。那年7月,刚到连队不久的李洪浩第一次巡逻,就被崎岖的路、耸入云间的山、冰冷刺骨的河水给“震住了”。

  李洪浩的家乡在广西,来到高原后,过着战风斗雪的生活,确实让他有点吃不消。他的班长严巨兵是连队公认的骨干。在一次巡逻中,李洪浩险些掉进冰窟窿,严巨兵一把抓住了李洪浩的手,帮他脱离险境。

  生死关头,感受到了战友的帮助,李洪浩的内心沉淀出一种责任:“当兵就要当像班长那样的兵!”李洪浩在哨所守了20多年,成为连队骨干,还带出来许多巡逻执勤能手。

  李洪浩当年的坚持,印证了吴松峰的座右铭:“坚持,才能成就自我。”于是他画了一幅水粉画,描绘李洪浩的风采。

  一次武装奔袭,吴松峰看到李洪浩背着背囊一瘸一拐,拼尽全力跑在队伍前面。事后,他和王班长聊天,才得知他在奔袭途中不小心崴了脚。

  “坚持就是胜利,我是一个老兵,更不能拖大家的后腿。”听着老兵的话,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不久,吴松峰的素描作品《奔袭》诞生了,并被悬挂在连队荣誉室。连队党支部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让更多年轻战士找到坚持的意义。

  去年晋升军士之前,连队赋予吴松峰一项新使命:担任连队首个“红色宣传员”。连队还为他购置了一台相机,这下除了画画,吴松峰又多了一门需要学习的新技能。

  战备训练、执勤巡逻不能落后,休息时间还要用来学摄影技术,这可把吴松峰忙坏了。

  连队组织活动、新兵上岗执勤、战友执行险难点位长途巡逻,他都要跟随队伍,要么用相机记录、要么用画笔描绘那些感人的瞬间。

  吴松峰见证了战友们经历的艰难时刻,也在创作中和战友一起分享连队砥砺奋进的足迹。

  他的笔下和镜头中,有冰封雪裹的哨所,也有迎风挺立的哨兵。每一个画面,都让战友们联想到了自己。这些创作,也让他们内心升腾起更多的荣誉感、使命感,坚定了他们“与孤山为伴、为祖国站岗”的决心。

  一次,吴松峰受领一项任务:在营院后墙上创作一组长卷画。

  傍晚,吴松峰坐在台阶上,看向远方的山脊线,日暮山河,红旗猎猎,战士们步履稳健,身姿挺拔。刹那间,他领悟到,战士不就是边防线上挺立的界碑吗?

  响亮的口令声,把沉思的他,拉回现实。夕阳中,巡逻归来的战友与远方山脊形成一幅剪影画。

  吴松峰的灵感来了,他决定画一幅高原群山图。接下来几天,他一手拿画笔,一手端着颜料板,在营院后墙上开始创作。描绘心中的雪山、哨所、界碑,他的每一笔都酣畅淋漓。

  那年9月,吴松峰走出大学校园,一份稳定的工作,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归属感。

  如今,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吴松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描绘边防战友们的生活,让他找到了坚持的意义,更找到了一份踏踏实实的归属感。

新兵和他的家书。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这天,吴松峰又一次带队巡逻,他鼓励大家坚持到底:“年轻时吃苦,就是为自己争取到了一次成长的机遇。”

  又是一个坚守的日子。夜幕降临,月光洒在墙上,画中的战士傲然挺立在边防线上。每次看到这一幕,吴松峰都特别自豪,因为这个身影属于连队每一个坚持的人。

  关键词 墨韵人生

  挺过去,收获生命中的芳华

  ■陈武斌 达星星

  晚风透着寒意,月光洒满哨楼,哨兵挺拔的身影被月光拉长。

  注视着眼前这一幕,陆军某边防连上尉何川打开台灯、把素纸轻轻铺展在案头,开始每天雷打不动的练字。

  29岁的何川是个山里娃。小时候他就跟着喜欢写大字的爷爷生活,走进爷爷家的农家小院,那股浓浓的墨香,总让他感到很温暖。

  何川记得,每到春节来临,爷爷喜欢泡一壶茶,然后坐在案前,给村里的乡亲一副一副地写春联。年幼的何川也跟着研墨、学写大字。爷爷经常教导他,撮一杆狼毫,用多少力道刚好;手腕高悬,如何才能写出一笔好字。

  考上军校后,何川一直没有放弃毛笔书法这个爱好。军校毕业时,他提出戍边的申请,来到边防一线。

  初到边防军营,何川身上的“书生气”偶尔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训练一结束,他就一头钻进宿舍,摊开纸写大字。

  那年,一个新兵因为训练状态不佳,被班长说了几句,便赌气说要退伍回家。连里主官一个在外开会、一个休假,和这位新兵谈心的任务,便落在他肩上。

  何川给那个新战士拿来一支毛笔,让他写一个“人”字。小伙子拿起笔,写得认真、板正。写完,抬头,他看着何川。

  何川笑着说:“这简单的一撇一捺,起承转合都饱含中国人对人生的理解。一撇是‘你’,一捺是‘你的战友’,在一个方方正正的框里,这两笔,是一种互相依靠、彼此支撑的关系。缺一不可,缺一不立。”

  这时,何川又在纸上写了两个字:一个是草书的“人”,一个是隶书的“人”。他继续语重心长地说:“豪放有秩,这是草书的韵味;蚕之头、燕之尾,蕴含着隶书的气度……其实写字也像做人,我们既然选择来到军营,就要遵守部队的规定,当一个好兵,不负青春韶华。”

  从那以后,那名新兵就像变了一个人。他也成了何川在部队收的第一个“徒弟”,跟着何川写字、磨砺心性,逐渐成长为训练骨干。

  在基层干了几年,何川被选调到机关工作。每到春节,给基层连队写春联,总能让他好一通忙活。他写的字,还被旅队作为礼物,赠送给友邻部队。这让何川在闲暇之余,有了更多练字的动力。

官兵们正在巡逻。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不久后,何川再次回到偏远连队。驻地交通不便,很难买到纸墨,每天训练结束,他就在方砖上用毛笔沾水写字。

  那几年,何川还收了好几个“徒弟”。连队有个点位,巡逻一趟要走三天二夜。每次参与巡逻,他都让“徒弟”带上毛笔和红油漆,给界碑描红,将一句句守卫大好河山的誓言,镌刻在点位附近的山崖上。

  一次,随队执行任务,他们在巡逻途中听到呼救声。原来是当地一位村民在登山过程中跌落山崖,摔伤了右腿,不能动弹。何川和战友轮流背着他,一步步走出大山,将他送往山外村寨卫生院。

  一个月后,那位老乡专程来到连队感谢。临走时,何川把自己书写的一幅“鱼水情深”送给他。

  这几年,有连队战友悄悄将何川写的书法作品收集起来、整理成相册,这让何川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去年,连队配合某通信连野外驻训。驻训地条件艰苦,为了保证任务完成,何川带着战士冒雨逐点排查隐患,顺利完成野战通信枢纽开设任务,受到上级表扬。

  何川特别高兴,他越发觉得,坚守岗位是一种磨砺,就像写字需要坚持一样,挺过去就能收获生命中的芳华。

  关键词 高原雪舞

  跳起来,让青春之花绽放高原

  ■郭玉江 蔡星祁

  中秋节的夜晚,喀喇昆仑高原细雪纷纷,新疆军区某边防连驻训营区外的空地上,篝火燃烧着,驱散了官兵心头丝丝寒意。

  伴随着乐器的演奏,官兵们手拉手,跳起了舞蹈。史连长告诉笔者,鼓励官兵在训练之余用跳舞的方式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在连队由来已久。

  每次,一轮课目训练结束,营区就特别热闹。到了周末,连队都会组织少数民族骨干教大家跳舞。

  熟悉的旋律响起,官兵们纷纷走到篝火旁。听着大家欢乐的笑声,史连长想起几年前的事。

  那年元旦前夕,一支文艺轻骑队想要上山慰问,但风雪不停、路难走,队员们在山下等了一周,只好提议与山上战友连线,通过视频为大家表演节目。

  在互动环节,刚下连的维吾尔族战士阿布都热依木在大家的鼓励下,害羞地走到镜头前,与镜头对面的文艺骨干们,来了一场热热闹闹的“隔空舞蹈”。

阿布都热依木(左三)在训练之余为战友示范舞蹈动作。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高原篝火晚会。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这让史连长深受触动。第二天,史连长向上级报告,提议组建舞蹈兴趣组,发动少数民族战士担任教练,教大家跳舞,让大家换种方式锻炼。

  消息一出,几名少数民族战士争相受领任务:“在我的家乡,跳舞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领”“我会跳纳孜尔库姆,我姐从小就带着我跳”……

  “真想不到,基层连队人才济济。”史连长既自豪、又欣慰,更期待着这个即将成立的兴趣小组,给大家带来更多快乐。

  阿布都热依木的家乡在南疆,从小父母在外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来部队当兵,史连长对他最初印象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小伙儿。

  那天,和阿布都热依木商量“教大家学跳新疆舞”的想法时,史连长还有点担心,这个内向的小伙子会一口拒绝。可一听到“跳舞”两个字,阿布都热依木的眼睛都瞪圆了,眼神里透着光。

  “我们想好了一个名字:‘雪舞小组’。连长,可以吗?”一个月后的周末,阿布都热依木敲开了史连长的房门。史连长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阿布都热依木好像完全换了一个人,“精神面貌好了,人也爱笑了、爱说话了”。

  “我们每周末进行训练,已经排练了几组舞蹈,想着尽快展开授课,让大家参与进来。”阿布都热依木还动员连队摄影骨干,给大家拍下跳舞视频。

  营门外的空地就是“舞台”,身着迷彩服的阿布都热依木和队员们跳着“麦西来甫”。

  背着双手、单膝着地,侧着身子一步步向前跃动……当最后一个动作定格时,大家热烈鼓掌。

  战友们纷纷加入舞蹈的队伍,像模像样地学起来。“学习跳舞,让我们的心凝聚在一起。”一级上士杨帆说。

  一次实弹射击,连队组织大家苦练半个月,成绩却不理想。走下训练场的那个傍晚,看到大家垂头丧气的样子,史连长有点心疼。

  “跳一会,放松一下。一次失败不能代表我们的实力,打起精神来,才能重整旗鼓再出发。”连队训练标杆、二级军士长王成的话,把大家从失落的情绪中拽了回来。

  “跳舞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是振奋精神的有效载体。大家跳起来,让青春之花绽放高原,对每个人都起到了积极向上的作用。”史连长说。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