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陶韵传千年,瓷路行万里

发布时间:2024-12-27 20:36:48 来源: sp20241227

  景德镇古称昌南,一条昌江穿城而过。这里,因“瓷”而生、因“瓷”而名、因“瓷”而兴。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了解陶瓷文化保护传承情况。

  位于景德镇中心地带的陶阳里,曾有着“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华景象。如今,这条老街讲述着“千年瓷都”怎样的文化故事?

  千年瓷都 匠心传承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

  土与火的交融,不仅淬炼出光洁温润的瓷器,也刻写出一座城市的独特基因,孕育出瑰丽的中国陶瓷文化。

  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这里出产的瓷器“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被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延续至今。

  陶阳里是景德镇瓷业的中心,明清时期手工制瓷技艺达到巅峰,故宫95%的藏瓷烧制于此。行走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千年老城里弄、古窑遗址公园、明清窑作群落、陶瓷工业遗产,无不诉说着“千年瓷都”的辉煌传奇。

  △景德镇工匠在进行陶瓷雕刻。(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景德镇工匠在进行陶瓷雕刻。(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历史,在这里定格,又在这里“复活”。

  非遗传承人展示世代相传的手工陶瓷技艺;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徐家窑复烧开窑;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挂牌成立,以现代技术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

  △有着300余年历史的柴窑——徐家窑。(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有着300余年历史的柴窑——徐家窑。(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窑火千年,生生不息;陶瓷文化,薪火相传。

  新旧碰撞 焕发新生

  数百年前,产自阿拉伯地区的矿物颜料苏麻离青被带到中国,景德镇的能工巧匠大胆创新,将其与陶瓷相结合,晕染出惊艳世界的元青花。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同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文物展时,看到一个距今700多年的元青花花瓶,他介绍说:“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来非常少,这件藏品可以说是陶瓷中的熊猫。”

  景德镇,是文化传承的城市,更是不断创新的城市。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里,工匠将陶瓷工艺品放到架上晾干。(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里,工匠将陶瓷工艺品放到架上晾干。(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一代代匠人勇于创新,才有了宋青白、元青花、明色釉、清粉彩这些耀古烁今的传世经典。如今,科技赋能助力陶瓷制造走上工业化、智能化之路,3D打印技术让人们的创意想法以“加速度”变成一件件陶瓷作品;业态创新催生陶瓷生产由传统工业向创意产业转型,古老的瓷器化身为时尚的“国潮”,传统的老街成为“夜经济”发达的文旅融合新地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景德镇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外交融 续写丝路精神

  千百年来,丝路古道上的驼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将景德镇瓷器及制瓷技艺传到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由最朴素的泥土烧制而成的瓷器,深受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人们的共同喜爱,甚至被称为“白色黄金”。大批身怀绝技的匠人也慕名而来,绘就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

  景德镇陶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是丝路精神的见证。

  2018年,由景德镇始发的“中欧班列”正式开通,为当地陶瓷出口打开了一条新通道。景德镇日用瓷、艺术瓷已出口3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2022年全市出口额同比增长244.6%。

  △景德镇的先进陶瓷展示。(总台央视记者朱超拍摄)

  △景德镇的先进陶瓷展示。(总台央视记者朱超拍摄)

  以瓷为媒,以瓷会友。景德镇与70多个国家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联系,吸引了5000多名“洋景漂”常年在此创新创业。

  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依托“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景德镇正不断书写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监制丨申勇 赵雪花 龚雪辉

主笔丨侯艳

播讲丨黎春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视觉丨陈括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