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云”添“绿”向“新”——从浙江一线企业看发展新动力

发布时间:2024-12-23 01:54:29 来源: sp20241223

  一朵智慧的“云”,一片清新的“绿”,一条产业“新枝芽”……记者近期在浙江调研了解到,众多企业通过“上云用数赋智”、推进绿色转型、布局产业新赛道,努力塑造发展新优势,激发经济新活力。

  上“云”:以算力提升效益

  企业上“云”,意味着什么?

  在传统服饰品牌森马的眼中,上“云”使得内部运营分析数据更高效,云安全能力及合规资质支持森马快速实现东南亚“出海”业务;在正泰旗下光伏品牌正泰安能的眼中,上“云”以后为全球100万户家庭终端客户提供了更流畅、低延时的使用体验,支持了业务高速发展;在车企吉利看来,与阿里云联建的星睿智算中心,1天可模拟10万公里的智能驾驶行为训练,提升了智能驾驶的研发效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说,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角度看,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计算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用智能计算的方法来提高效能,将形成算力和经济发展的高效协同。

  随着“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的深入推进,不少中小企业也尝到了上“云”的甜头。

  仓库管理员用平板电脑扫一扫条码,就能完成物料的出入库并同步更新库存账目;车间工人在电子屏上“点一点”,实现“零接触”开工作业,生产情况在线实时反馈……这是浙江善拓机械有限公司内的生产实景。公司总经理罗烛南说,企业引入工业软件后,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终端查看企业生产进度,保障了海外订单按期交付。

  当前,浙江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不断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促进行动,持续完善提升全省“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为浙江一线企业发展带来新助力。浙江省经信厅云计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浙江启动制造业“云上企业”遴选,搭建中小微企业与平台企业、数字化服务商的对接机制,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云上企业”发展愈发壮大。浙江省经信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浙江共计培育省级制造业“云上企业”300家,市级、区县级制造业“云上企业”入选企业超过3000家。

  乌镇超算中心、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一批先进算力设施正在逐步建设。浙江已建成数据中心150多个,布局在杭州、嘉兴、湖州、金华、温州等地。

  添“绿”: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走进国家级绿色工厂——位于浙江嘉兴南湖区的天通精电新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厂区绿树成荫,大楼屋顶光伏覆盖,太阳能发电入网,车间的废气吸收装置实现空气污染物零排放。在浙江,“点绿成金”正成为许多一线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破题之道。

  通过近年持续开展的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工作,与2019年相比,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吨钢产量天然气消耗下降21%、电耗下降10%、水耗下降13%,企业碳效水平明显提升。

  在绿色转型进程中,浙江企业不断拓展产业的价值链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把海洋垃圾变成“共富红利”,代表项目“蓝色循环”于2023年10月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作为“蓝色循环”项目的参与方,位于湖州安吉县的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将海洋垃圾变废为宝。该公司主动谋求工艺改进,开辟专门的海洋塑料生产线,将从海上带回来的塑料垃圾进行深度清洗并熔融造粒,造粒后的成品塑料粒子可应用于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

  沿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脉络,浙江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新技术。衢州“碳账户”、湖州“碳效码”、杭州“双碳大脑”……一批批低碳支持手段竞相涌现,为全社会减碳降耗注入动力。

  在衢州市“碳账户”的金融支持下,天蓬集团有限公司将农业“碳融通”贷款用于建设“数字化低碳牧场”,开创了“楼房养猪”的新模式:生猪坐着电梯“住进”高楼,人、猪、物、料等均有专用通道,精准调控温度、湿度,科学设置喂料、喂水量……一系列智能化精准控制为猪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这座占地仅30亩、楼高9层的猪舍年出栏生猪量高达15万头,相比传统模式节约90%的土地资源,还借助智能自动化设备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每年至少减少碳排放4166吨。”天蓬集团养殖事业部副总经理朱建韦说。

  发展方式一变天地宽。如今,浙江产业低碳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根据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浙江将建成500家绿色低碳工厂和50个绿色低碳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6%以上,力争下降18%。

  向“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杭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于1950年,是行业知名的空分设备和低温石化装备供应商。

  面对新能源发展的大趋势,杭氧在发挥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布局氢能源产业新赛道,围绕氢能的“制、储、输、用”全链条,自主开发制氢、储氢、氢液化相关技术,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关键装备的技术水平。

  在浙江,传统产业的产值规模占比超60%。为了让传统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发新芽”,浙江持续推进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竞争力,并着力发展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氢能与储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不仅是杭氧这样的大企业,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而言,向“新”而行,同样是积极应变的自觉行动。

  走进位于三门县的浙江亿诚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全新的“橡胶多楔带”生产线建设正酣。投产后,企业每年可生产3000吨环保耐磨橡胶多楔带。这一产品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且有着更加环保、耐磨的属性,价格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也具有明显优势。

  橡胶是三门的传统优势产业,但与之伴生的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容忽视。去年,三门开展第三次橡胶行业优化提升行动,通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变革,让产业摆脱低效、接轨高端。

  工业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引擎。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汽车、计算机通信电子、纺织、化学原料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8%、13.3%、11.0%和10.7%。

  紧扣“世界级、先进性”,浙江正大力推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浙江省经信厅负责人表示,当地通过“扶强扶优企业”行动,统筹推进高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等培育工作,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

  文字记者:王俊禄、张璇、唐弢

  海报设计:常清潭

  统筹:杨进欣、戚文娟、李逾男、肖磊涛

【编辑: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