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01:45:03 来源: sp20241128
中新社 北京4月17日电 题:开在英国的扎染坊:万里距离由“疙瘩布”系起
作者 刘洋
“我的工作室好比一个戏台,为前来的人上演一场关于扎染和大理的沉浸式戏剧。”段怡然近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说。
段怡然是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姑娘。2019年从伦敦大学皇家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毕业后,她在当地开了一间工作室教授扎染。
段怡然表示,上学时的专业是戏服设计,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她用扎染布制成了一件维多利亚式西服。做扎染布的过程缓解了她思乡的苦闷,作品也吸引了老师的注意。英国人对扎染感到好奇,她从小又对扎染耳濡目染,于是决定教外国人扎染。
在她看来,白族扎染对于外国人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如何让外国人理解一门来自万里之外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呢?
学生们正在制作“疙瘩布”。(受访者供图)回想起刚入学时,段怡然苦恼于找不到与西方服饰工艺的“连接点”。“在做一件束腰或一条裙子时,我不明白为何要这样设计。”她以维多利亚时期的裙子举例,她不理解裙子上的图腾和繁缛花纹的含义,只是照课本上的做。而在了解到当时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史、裙子图腾蕴含的东方意象后,她觉得自己和这些图腾的“距离”近了一些。
同样是接触其他民族的手工艺,外国人也需要这样的“连接点”。为此,段怡然学习了不同国家的扎染,在课上向学生们讲述其中的联系。比如,英国也种植兰草,但品种与种植方式都与中国的不同;白族的染缸内容物由米酒等制成,英国则用白糖与其他材料配比制成。“我把染缸的制作比喻成炒一盘菜,不同国家用的原料不同,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对段怡然来讲,学习其他国家的扎染让她理解了白族扎染的独特之处。历史悠久的马帮文化、白族人对自然的崇敬都反映在了扎染的图腾上。学生们也热衷于猜测图腾的含义,比如马的牙齿为何常与铜币关联在一起、蝴蝶图腾为何是白族扎染的“常客”等。
创业5年来,段怡然接受过不少采访,她被问最多的问题是“让外国人理解少数民族文化难不难”。她认为,各类手工艺有共通之处,当体验者捏起针线时心中已含各种情愫,这或许是交流和理解的契机。
段怡然与学员们在扎染作品前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段怡然说,曾经一位伦敦艺术大学的印度裔老师来找她上课,两人在缝制图案时聊起过往。老师的母亲不久前过世,家里存放着母亲生前制作的印度传统服饰纱丽。当他在课上一针一线缝制图案时,脑海中不断回想起母亲织纱丽的场景,对母亲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他也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女性长辈是如何做传统服饰的。后来这位老师将纱丽带到工作室中,和段怡然一起讨论两国服饰工艺的异同,了解白族女性做扎染的故事。
这段经历成为段怡然“说服”奶奶的理由。奶奶常问她,家里五代人一直在做“疙瘩布”(白族人将扎染称为“疙瘩布”),她在英国能做出什么花样?段怡然告诉奶奶,她的工作可以让外国人了解白族文化,也为他们提供讲述自己民族文化故事的机会。她是将开放、多元的大理“搬到”了伦敦,并将各地人文故事“存档”。
今年3月末,段怡然带着外国学生们来到她的故乡,和白族阿奶一起做扎染、学刺绣。段怡然说,她将这5年的工作看作是建桥的过程,这个活动是桥建好后的第一个项目。她也在筹备其他项目,让中英手艺人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