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老戏曲焕发青春光彩

发布时间:2024-12-28 04:21:15 来源: sp20241228

   4月28日,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江苏苏州开幕,不少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展露锋芒。如何让青年戏曲人才更好挑大梁、唱主角,不断繁荣戏曲艺术的百花苑,这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戏里有乾坤,曲中日月长。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熔于一炉,在岁月沉淀中不断汲取文明精粹,体现出中华民族审美、哲思与价值追求的鲜明特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的生动载体。一代代戏曲家创新求索、博采众长,在领悟艺术真谛的过程中创造出不凡业绩,给观众以精神滋养。然而,社会转型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多元,单一传统的演唱方式无法回应民众诉求,古老艺术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一度式微,观众减少、人才紧缺等现象比较突出。

   不过,戏曲领域也有一些可喜现象,更多青年演员崭露头角,青年观众日益增多,千年梨园有了春意正葱茏的新趋势。据媒体报道,一些戏曲新剧的主创团队以青年为主,平均年龄都在30岁左右,90后、00后观众占据在线观看人数的一半以上。近来,国家京剧院青年团改编的《五女拜寿》甫一推出便赢得满堂喝彩,叫好又叫座;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带着改编剧《秦雪梅》赴多地演出,掀起了一番观戏热潮......诸多现象都在说明:传统戏曲具有广阔的受众市场,只有创作好内容、开辟好渠道,才能让古老艺术不再束之高阁,走出“深巷”、与全民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朝气蓬勃的青年正尝试以独特的呈现方式、精湛的表演技艺推动戏曲“破壁”传播,为大众欣赏美、感知美、传播美开拓出更为亲民、更富创意的新格局。

   数字时代,戏曲呈现、传播的方式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青年乘着时代的东风在创新路上挥洒热情、尽情探索:或是尝试老瓶装新酒,将流行元素融入传统叙事框架,演绎一段跨界新曲;或是借用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实现矩阵传播,达到叠加效应。总之,内容与平台“年轻”了,戏曲也就有了更多“青年缘”,为更多年轻观众青睐。青年在剧本改编、内容更新方面敢于放开手脚、突破常规,更有勇气承担试错成本,而艺术的灵感往往是在这种不拘一格的尝试中破土萌发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青年人有灵气、敢作为,引导他们踊跃投身到戏曲事业,不仅关乎戏曲艺术的传承,更是一门涉及弘扬与传播传统文化的大学问。为青年铺就成才之路,一些探索已初见成效。例如,用“戏不离技、技不离戏”的办法锻炼人、培养人,让演员在训练与比赛的舞台上提升技艺、锤炼本领;又如,鼓励院团与院校之间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结合社会需要调整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紧跟时代进步的节拍。再如,把好评价、分配、激励三项人事管理的关卡,发挥好“指挥棒”“风向标”的作用,激发个人源源不绝的创新活力。当然,归根结底,能否成才还看个人,是否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扎扎实实地在一次次艺术打磨与文化沉淀中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人才成长非一朝一夕之事,实践者只有以前瞻眼光长远布局,能识才、会育才、敢用才,并给予他们充分成长的时间与空间,才能在传统与创新融合碰撞的赛道上,获取更多吐故纳新、自我超越的力量,让古老艺术抖一抖尘埃,重新绽放光彩。(作者:李晓)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