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9 10:15:02 来源: sp20241229
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力持续增强
本报记者 王轶辰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近日发布《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原煤产量47.1亿吨,同比增长3.4%;全国煤炭进口量4.74亿吨,同比增长61.8%,煤炭产量和进口量两大数据均创历史新高。煤炭的安全稳定供应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报告》显示,“十四五”时期以来,全国新增煤炭产能6亿吨/年左右。全国原煤产量分别于2021年、2022年跃上41亿吨、45亿吨台阶,2023年达到47.1亿吨,年均增长4.5%;原煤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5%以上。2023年煤炭进口量达到4.74亿吨,比2020年增加1.7亿吨。
“全国煤炭供应总量再创新高,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础更加坚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郭中华表示,煤炭行业全力以赴做好煤炭增产保供工作,以煤炭的“稳”和“增”为全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煤炭价格方面,郭中华介绍,2023年煤炭中长期合同价格保持稳定。秦皇岛5500大卡下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全年均价为714元/吨,同比下降8元/吨,年内峰谷差在15元/吨左右,发挥了煤炭市场的“稳定器”作用。动力煤市场现货价格回落。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市场全年均价971元/吨,同比下降324元/吨。
量增价稳的同时,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持续优化。2023年,原煤产量超亿吨的省(区)共有7个,比2020年减少1个,原煤产量41.8亿吨,占全国的88.7%。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达38.3亿吨,占全国的81.3%,比2020年增加7.78亿吨、提高3个百分点。新疆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煤炭产量较2020年增长近2亿吨,“疆煤外运”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煤炭供应的新增长极。鄂尔多斯、榆林原煤产量分别突破6亿吨、8亿吨大关,两市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30.2%。
“山西、蒙西、蒙东、陕北和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煤炭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协同发展持续深化,煤矿先进产能加快释放,煤炭输送通道体系日益完备,全国煤炭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郭中华说。
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截至2023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4300处左右。其中,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1处。“十四五”时期以来,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00多个增加到1600个左右。
“通过供给侧改革,煤炭行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张宏表示,过去我国煤炭生产以中小煤矿为主,现在通过改革我们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原来1万多处煤矿年生产30多亿吨煤炭,现在仅4000多个煤矿就能生产40多亿吨煤炭,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清洁高效利用有序推进
煤炭燃烧是我国最大的碳排放来源,推动煤炭行业绿色转型刻不容缓。
我国煤炭全生命周期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煤炭深加工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低阶煤干法分选技术工程应用实现新突破。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持续推进,全国煤电装机超低排放改造超过10.3亿千瓦,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2%,燃煤电厂烟气污染排放控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低阶煤分质利用、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等项目稳步推进。
同时,煤矿甲烷排放制度逐步建立,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政策日趋完善。煤系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不断进步,理念创新和产业实践取得积极进展,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采油技术、绿色减碳地面瓦斯抽采综合利用项目等实现突破,煤基资源开发利用效能持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煤炭加快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现代煤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迈进,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郭中华介绍,2023年,煤制油、煤制气、煤(甲醇)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年、74.55亿立方米/年、1872万吨/年和1143万吨/年。
生态保护方面,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通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矿区循环经济稳步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率不断提升。初步统计,2023年,大型煤炭企业原煤入洗率为69.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土地复垦率分别为74.6%、73.6%、57.9%;原煤生产综合能耗9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7.2个百分点。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气共采、煤水共采等绿色开发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此外,通过加大矿区地质环境恢复和生态修复力度,创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工业遗址公园,探索构建“工业+旅游”“工业+现代农牧业”“工业+乡村振兴”等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新模式,全国一大批采煤沉陷区和露天排土场环境治理工程逐渐显现出生态效应,实现了从“绿起来”向“美起来”“富起来”的转变。
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针对煤炭市场走势,《报告》综合判断,今年全国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应急保供能力增强,煤炭市场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态势,中长期合同制度有效发挥煤炭市场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但国际能源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煤炭供需格局深刻变化,考虑极端天气、突发性事件、新能源出力等不确定因素,还可能存在区域性、时段性、品种性的煤炭供需错配情况。
今年是煤炭行业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多重不确定因素,要扎实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保供稳价,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煤炭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煤炭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煤炭安全稳定供应方面,要加大资源勘探与评价工作力度,增加后备资源储备。优化煤炭生产布局,规划建设大型煤炭矿区,布局建设一批产能接续的安全高效煤矿、大型现代化煤矿,增强大型煤炭矿区稳产增产的潜力。推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储备产能建设,探索建立煤矿弹性生产机制,促进煤炭供需平衡、价格稳定。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报告》建议,推动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在煤炭全产业链的创新和应用,整体推进煤炭从生产开发到终端消费全生命周期清洁管理。全面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攻坚战,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支持煤炭深度加工、对路消费和高效利用,加强煤炭分级分质利用和散煤综合治理,多途径提高煤炭利用和转化效率,构建煤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体系。
“煤炭在能源属性达到峰值之后,工业原料属性会越来越突出。应提高煤炭作为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开发高附加值、精细化、差异化产品,实现绿色发展。”张宏说。
煤炭市场体系建设是煤炭平稳供应的关键。郭中华表示,要健全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兑现,规范和完善煤炭价格指数,构建依法合规、健康有序的统一大市场。研究建立煤炭上下游产业合作共赢长效机制,推动煤炭与电力、钢铁、建材等下游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煤电联营、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维护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经济日报)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