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09:51:17 来源: sp20241116
金秋时节,青藏高原迎来了一对特殊的“客人”。9月下旬,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次飞抵西藏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与正在进行“环青藏高原”演示飞行的国产支线客机ARJ21相聚。中国制造的民航客机在“世界屋脊”之上腾飞。
复兴号高铁列车、国产大型邮轮、重型燃气轮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制造不断填补空白、创造纪录,实现从“造不了”到“造得好”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之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全球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从制造大国向着制造强国阔步迈进。
关键领域打破垄断补齐短板
不久前,在广东华电清远华侨园项目现场,国内首台自主可控F级重型燃机(G50)实现2000小时满负荷商业运行,顺利通过产品鉴定。这标志着G50燃机正式具备了从“1”到“N”的推广应用能力,填补了我国自主燃气轮机产业空白,对后续自主燃机商业运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以重型燃机为代表的关键技术产品是国之重器,对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5年来,瞄准能源、交通、通信等关键领域,我国在关键技术产品制造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
0.1毫米,这是宽幅超薄无取向电工钢的厚度。这种“手撕钢”广泛应用于高效电机、高端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品,此前仅有极少数国家可以生产制造。
去年6月,中国宝武新钢集团在全球首次实现1250毫米宽幅0.1毫米超薄无取向电工钢的全流程生产,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制造水平达到世界领先。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钢铁年产量只有15.8万吨,只占当年世界钢产量的0.1%。如今,我国粗钢年产量已突破10亿吨,长期占据世界钢铁产量的半壁江山。同时,殷瓦钢、高端硅钢、超高强度钢……一系列高技术钢铁产品相继取得突破,摆脱了关键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
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汽车在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结束了新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60余年后的今天,同样在长春,走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焊接车间,一排排机械手正在焊接CR450动车组转向架。试验速度450公里、商业运营速度400公里的CR450动车组样车即将下线,将再一次创造中国高铁新纪录。
一项项突破成果的背后,是从企业到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投入。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是2012年的3.2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超过了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根据不久前公布的“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上榜制造业企业2023年共计投入研发费用约1.2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2.51%。
自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至今,我国已连续14年保持制造业总体规模全球第一。经过75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正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传统产业向智借力华丽蜕变
走进位于上海的宝钢股份冷轧车间,黑漆漆的厂房内,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只有设备指示灯发出微微光亮。“近三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打造出更加聪明的‘黑灯工厂’。”该厂分管智慧制造的副厂长刘德成手指着一处明亮的小屋告诉记者,在这间被称为“工厂大脑”的主控室内,三名操作人员守在几十个显示屏前,便可监控整个工厂的运行。甚至远在千里之外的宝钢湛江生产基地的情况也同样尽收眼底。“以前我们三分钟就要对生产进行一次操作调整,但现在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操作后,平均只需要半个小时介入一次,人员工作负荷大大降低。”刘德成说。
这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的万千缩影之一。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最先进的工厂”,象征着全球智能制造的最高水平。截至2023年底,全球共有153座“灯塔工厂”,其中62座位于中国。中国也是拥有“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工业互联网被称为智能制造的“神经系统”,具有打通制造业上下游环节,贯通全产业链的重要作用。2022年,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我国工业互联网功能体系逐步完善。
在有着70余年历史的沈鼓集团,记者看到其透平公司转子车间里一台台数字化工位机整齐排列,图纸、工艺流程、物料等信息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如今,在沈鼓集团智能车间,人、机、料等数据全部实现线上管控。通过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从上游原材料生产,到下游安装应用,全链条实现数字贯通。“现在我们为客户提供的不仅是一台大功率空气压缩机,更是一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沈鼓集团信息数据中心主任郝玉明说。
不久前闭幕的2024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5万亿元,全面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5100亿,服务企业近45万家,“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1.4万个。随着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国制造正在完成向高端化、智能化的华丽蜕变。
新兴产业练好“内功”扬帆“出海”
9月的厦门东渡港区现代码头浪花翻涌,装载有117辆锂电池纯电动大巴车的新加坡籍散货船“慧海”轮起航离港,驶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新加坡和吉布提。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1至8月份,我国累计出口汽车409.4万辆,同比增长27.5%。
近年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外贸出口增长强劲。今年上半年,“新三样”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我国已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和太阳能装机容量第一大国。
瞄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引领产业科技创新,在多个制造业领域体现出显著竞争优势。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在此前召开的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围绕动力电池我国已建成涵盖基础材料、单体电芯、系统集成、制造装备、回收利用等在内的完备产业体系,向全球供应超过70%的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等关键原材料,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中国制造正令世界刮目相看。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全球经贸格局正迎来深度调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制造业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优势,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道路上,科技创新正不断为制造业注入澎湃动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我国制造业规模、效率、体系优势将更加显著,迈向制造强国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