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1:25:58 来源: sp20241115
中新网 香格里拉11月17日电 (高雅曼)“近20年的时间,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环境也改善了。”洛茸村村民孙诺七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洛茸村,一个坐落在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内的原生态藏族村落。近日, 中新网 跟随“世界的香格里拉”主题采访活动,探访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国家公园。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的中心地带。走进初冬的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层林尽染的群山,明镜般的高山湖泊,处处风景如画。而一旁蜿蜒的游客木栈道,盘山而上的森林防火道,与自然生态景观协调统一,融合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可就在二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以前的村民相当于是‘破坏者’,要不就是砍伐森林,要不就是打猎。”孙诺七林说。在发展滞后的年代,上山伐木、打猎是村民们增加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后来,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进入,随意摆摊,马队践踏,一系列无序竞争、无组织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湿地保护的压力越来越重,生态保护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2003年,随着“三江并流”的申遗成功,迪庆州委州政府将“生态立州”放在了首要位置,并将建成香格里拉世界级文化旅游区作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2006年,当地确立了建设国家公园的目标,对重要自然区域进行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云南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内,被誉为高原仙子的“属都湖”。属都一词是藏语名称,意为“奶酪像石头一样结实的地方”。高雅曼摄村民们也开始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自发制定了自建房不足三十年不得新建、不得乱砍滥伐、不得狩猎等“村规民约”;主动尝试用液化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代替传统烧柴取暖烹饪;主动参与公园生态保护工作,自发组织护林员,自觉排除火灾安全隐患等。
曾经的伐木人、猎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森林的守护者。60余公里的柏油路修起来了,既用作森林防火道,又供游客乘坐环保观光车游览,草甸不再受到马匹的过度践踏;景区内投放的机动船,从最初的汽油、柴油动力船改为电动船,最终又转变为无污染的液化气动力船,碧蓝清澈的高山湖泊不再受到污染;景区内建起了固定吸烟点,村民们组织了半专业的森林消防队员,每年训练、每天巡逻,只为保护好这片世世代代生活的绿水青山。
云南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内,初冬的牧场呈现一片金黄色。高雅曼摄生态环境的改善,让香格里拉国家公园这座生命的博物馆里迎来了更多“主人”。“生态保护以后,公园内的植被多了,鸟类也多了,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珍禽黑颈鹤。”解说员此里卓玛介绍道。每到农历9、10月份,成群结队的黑颈鹤、灰鹤、斑头雁等候鸟珍禽,就会从遥远的北方迁徙至此,觅食越冬。
据介绍,公园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种子植物有171科、586属、2275种,野生哺乳动物24种,鸟类75种。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美景。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让这片壮美的人文自然景观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游客。孙诺七林是洛茸村村民,同时也是普达措旅业分公司的行政管理部副部长。他介绍,2007年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开始正式对外营业以来,游客人数、旅游收入稳步提升,今年1-10月游客量已经达到136万,超过了2019年的同期水平,收入也已经达到了两个亿左右。
据孙诺七林介绍,如今村民们在园区里生活、工作,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给予村民“每年户均一万,人均五千的旅游反哺资金”。通过直接反哺、教育补贴、解决就业等各项帮扶政策,村民们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过去这片粮食都需要国家救济的贫困地区,实现了全面脱贫。
洛茸村里的村民民居,建筑外观设计具有藏族特色。高雅曼摄过去的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伐木、打猎以维持生活,今天的村民依旧倚靠这片高山,却通过保护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的方式,让“靠山吃山”有了新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了家家户户,深入了村民们的心。此里卓玛说,村民们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马匹下山、烧烤撤摊后,他们正在通过研学团、单车骑行等创新方式,打造旅游新业态。
“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内心之间的和谐。”孙诺七林说道。(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