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5:47:21 来源: sp20241125
“我是科普的受益者,正是小时候阅读的科普书籍和科学家故事,让我树立了从事科研的理想。现在我成长了,也想激发更多少年儿童学科学、爱科学。”4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代表朱永官在“典赞·科普中国”特别节目中说。
节目揭晓了2023年科普中国年度特别人物、年度科普人物、年度科普作品、年度科普短视频、年度科普事件及年度科学辟谣榜。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被评为2023年科普中国年度特别人物。自巡讲团成立以来,朱永官等千余位院士的足迹遍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开展了2000多场科普活动。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时强调,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
入选年度科普人物的曹静是气象卫星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她不仅长期扎根科研一线,还热衷做航天科普。曹静率先在全国开展气象卫星科技业务资源科普化研究和实践。截至目前,她主持建设了“风云卫星博物馆”等6个场馆,参与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评审等多项活动,出版系列科普图书,举办了500多场科普讲座。退休后,曹静依然活跃在中小学的科普讲台。她说:“只要公众喜欢,有需求,科普就是我一辈子的事。”
入选年度科普人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浩说,在他满满当当的工作日程表中,总有科普的一席之地。王浩认为,科普是检验科研专业水平的试金石,可以引发科研思考和创新灵感,还能训练思维和表达能力,让科学家把深奥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73岁的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老科协科技模型分会副会长柏景森也入选了年度科普人物。自退休以来,他自制模型近百套,为上万余名青少年表演航模飞行。“玩航模是很好的科普手段,既能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原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柏景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个人要把自身能力和兴趣爱好融入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中。我要通过玩转航模带动更多青少年追逐科学梦想。”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是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系统首个专职科普团队。目前团队有专职科普人员32人、兼职科普人员300余人。近3年,基地科普团队共完成科普教育活动699场次,出版科普图书5部,出品科普视频2部28集,线上线下科普受众超2亿人次。主持科普团队工作的基地副研究员金双说:“通过科普知识加深公众对大熊猫的了解,我非常有成就感。”
“下一步,我们的重点工作包括加大科普队伍培训力度,以及促进大熊猫知识的国际传播。”金双表示,“入选年度科普人物是肯定,也是鞭策,我们将继续努力,讲好大熊猫故事和中国生态文明故事。”
入选年度科普人物的还有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忠东、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团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新正、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科普团队、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高级工程师姜波、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科普信息员高允旺等。
(记者 代小佩)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