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雪域高原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4-11-28 06:01:31 来源: sp20241128

在驻地乡村振兴实践中,西藏拉萨警备区官兵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帮助乡亲们搭建蔬菜大棚,提高种植技能。朱辰摄  

2023年3月,由西藏拉萨警备区援建的拉萨第一小学举行“八一爱民学校”挂牌仪式。警备区官兵与师生共同在新建成的国防教育馆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余鹏摄

  写在前面

  11月1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并介绍有关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广大军民合力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将四件大事作为全局性定位、全方位要求、全过程引领,努力拼搏、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海拔高,双拥境界更高。一直以来,西藏双拥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经验与做法。前不久,“科创中国”以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为主题的研讨会在西藏拉萨成功举办。100多位参会军地代表围绕四件大事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西藏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工作的特点规律、发展方向,探讨以双拥为载体全力抓好四件大事全面落实的方法途径,并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科创中国”平台同步直播,让更多人从新时代西藏的发展与进步中把握新时代双拥工作趋势,争取更大作为。 

  老兵护边打头阵

  军民联防队遍布世界屋脊

  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西藏日喀则市萨嘎县昌果乡,活跃着一支由百余名普通牧民组成的护边联防队。今年4月,26岁的退役军人索朗次仁加入护边联防队。他说:“我周围的朋友几乎都加入了,我更应该参加。”

  在西藏边检总站阿里噶尔边境管理大队,民警张思祖与我们聊起了戍边故事。2011年,他放弃读博机会,主动选择到边防工作,如今踏雪卧冰守边护边已十余载光阴。

  “他是军人后代,也是接力戍边的‘藏三代’!”张思祖的同事介绍,他们中有不少退役军人和军人后代,张思祖的外公旦真曾参加1950年的昌都战役,是经历和平解放西藏的第一代革命军人;父亲是首批驻守西藏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一员;母亲也是一名军人,曾在原成都军区总医院西藏分院工作。

  一代代官兵驻藏、护藏、建藏,倾情倾力付出,兴建第一条公路、第一所学校、第一个机场、第一座电站等重要基础设施,由此赢得西藏人民信军、爱军、拥军的情感认同和自觉行动。放眼西藏,由退役军人、军人后代参加的军民巡边护边联防队遍布世界屋脊。

  在墨脱县德尔贡村,村民和官兵一起巡逻。门巴族民兵连长卫军曾在林芝军分区某边防连服役,1991年退役,在这里安家落户。卫军带领世代居住于此、以打猎为生的村民巡边护边,他们熟悉这里的山路,掌握生火、取水等野外生存技能,经常为附近巡逻的驻军官兵提供帮助。

  “军民本是一家人。”大草场见证《洗衣歌》的新传承:子弟兵建设西藏、保卫西藏,许多农牧民感动之余,义务当起了部队驻训的引导员和巡护员。

  湿地又见新物种

  迷彩身影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退役回来,我又看见了记忆中的候鸟,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在拉萨市林周县,退役士兵次仁苍决说,“漫山遍野都是候鸟,除了黑颈鹤以外,还有斑头雁、黄鸭等。”据悉,自2020年底林周县两支黑颈鹤民兵巡护分队挂牌成立以来,来此过冬的候鸟数量明显增加。

  前些年,原十八军一位老战士给有关领导写信,建议驻西藏部队积极参与地方植树造林工程建设。万亩“国防林”启动建设10余年来成效显著,“哪里军民一家亲,哪里绿树就成荫”成为西藏军民的共识。

  进入新时代,驻西藏部队积极组织官兵全力支援“绿色拉萨”和“两江四河”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植树15万余棵、植草1300余亩,修筑沟渠40余公里。

  今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拉萨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消息,目前全市已经监测到242种鸟类,89种动物,其中仅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就有17种。“军民共建生态文明,子弟兵功不可没!”分管双拥工作的市领导表示。

  如今,雪域高原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回归人们的视野,高原生物多样性在加速恢复。黑颈鹤由不到3000只上升到11000多只,藏羚羊由7万多只上升到30多万只。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发现白颊猕猴等新物种5个,东歌林莺等中国新记录物种5个,曾被国际社会认为已绝种的西藏马鹿“失而复得”。“美丽西藏建设”正在释放生态红利,“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全面提速。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那些迷彩身影对“生态”和“绿色”的守护。林芝军分区结合部队巡逻执勤任务,安排56名营连骨干担任编外护林员,每月还联合驻地开展“建设美丽乡村”活动,与村民一起保护环境、植树造林。

  “一村一品”见成效

  乡村振兴成果惠及部队官兵

  “牦牛肉干携带方便,营养美味!”今年初,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上等兵吴艳江在经历了一次5天4夜的巡逻后,对一路补充能量的牦牛肉干赞不绝口。近年来,该团推出“藏家食品进军营”爱民助民举措,既扩大了驻地特色产品销路,也方便了官兵战备执勤。

  无独有偶。2023年春节,“墨脱戍边模范营”战士王斌权第一次在军营过年,第一次吃到驻地墨脱的美食。“这得益于藏家食品进军营。”炊事班班长方贵忠介绍,“战友们聚在一起,我特意准备了门巴手抓饭、墨脱石锅鸡,这些烹饪技术都是从老乡那里学来的。”

  2021年底,受多种因素影响,位于西藏米林市东南的羌纳乡农产品销量大幅下滑,种植户焦急万分。第77集团军某旅得知后,以农牧民合作社为依托,从后勤采购资金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采购当地蔬菜,建立“从田间地头直达官兵餐桌”的农产品长期供需关系。军需营房科助理员谭必仪介绍,该旅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与村民共建军地蔬菜大棚,优化种植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军营超市还专门开辟“藏货特产专区”。当地政府加强冷链物流、农产品零售终端等环节建设,及时确定了“藏货进军营”特色产品20余种。

  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和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政府共同打造4个1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官兵传授种植技术,4名玉麦乡群众应聘上岗担任温室管理员。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领导介绍,2021年以来,全区6172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都能为部队驻训提供农副产品保障。

  应急救援成合力

  军地联动强边基础越夯越实

  前不久,两条消息引起业内人士高度关注:“西藏航空应急救援基地”揭牌仪式在拉萨举行;西藏和青海消防救援总队联合召开青藏片区跨区域应急救援联勤联动联战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西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有关领导表示,伴随“全灾种、大应急”工作积极推进,军民将从中共同受益。

  2020年8月,西藏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门研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加应急救援行动对接办法,明确军地双方将在灾害监测预警、灾情动态通报、任务需求对接、联勤联动协调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对接,切实实现军地指挥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促进军地应急力量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军地联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时隔3年,今年10月,由中国科协科技创新部等单位发起、以“科创中国”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拉萨举办。军地100余位代表共同把脉西藏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工作,军地联动,共同夯实强边基础。海军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志明在致辞中说,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手段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游光荣提出,应当强化党委统一决策、军地协同调度机制,尽快构建基于“数据+因果”的决策评估模型。

  在军地专家指导下,今年武警西藏总队某部工兵中队发挥科技力量,严密组织开展以模拟楼房坍塌导致人员被困为背景的夜间训练,显著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

  见证者说

  生态好军民乐

  ■西藏军区某旅少尉排长 李铭泓

  在和煦阳光照耀下,冬日的拉鲁湿地远处传来几声悠长的鸟鸣,又一批候鸟来到这里过冬。

  被誉为“拉萨之肺”的拉鲁湿地,位于拉萨市北郊。2021年9月,我毕业后被分配到现在所在单位,部队驻地就在拉鲁湿地附近。听老兵们讲,这里曾是拉萨市重点治污区域。近年来,部队积极支持和参与驻地生态建设,官兵定期清理湿地周边白色污染物,为附近中小学生及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官兵们还在营区周边放养小鱼、小虾,播种青草、土豆等,便于候鸟觅食。冬季的拉鲁湿地晴空如洗,一片片芦苇随风摇曳,景色怡人。

  大协同都受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王振波

  “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青藏高原地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在雪域高原开展应急救援,面临的诸多困难可想而知。加强军地协同,既非常迫切又十分必要。

  近年来,军地抓住“数字西藏”“智慧西藏”建设的宝贵机遇,将部队作战勤务指挥系统与公安天网、地震台网、气象、交通等实时数据模块对接,实现与地方同步感知灾情,助力抢险救灾快速响应。大协同都受益,我们在课题攻关中发现,军地定期联合演练,重点围绕指挥系统搭建、灾情预警监测、救援力量协同展开,显著提高了应急救援速度和效率。(尹春玲 黄荣建 记者 郭丰宽)

(责编:李枫、宋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