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更多好作品送到观众面前(艺海观澜)

发布时间:2024-11-23 02:47:15 来源: sp20241123

  豫剧在百余年传承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范式,这种程式美刻进了表演的一招一式,构成了演员的“台下十年功”。    

  

  锣鼓声起,帽翅翻飞,折扇挥舞,一众演员生动演绎传统戏曲。在2024年总台春晚舞台上,我以豫剧芝麻官形象为海内外观众表演戏曲节目《百花争艳》,这也是自2018年起,我第四次登上春晚舞台。

  戏曲百花园姹紫嫣红,豫剧是其中一种。作为豫剧丑行,芝麻官形象为何受到观众欢迎?我想,一定是幽默智慧、诙谐风趣的形象,以及为官清廉的意涵深入人心。上世纪70年代,豫剧电影《七品芝麻官》“破圈”传播,还获得了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唱词广为流传。剧中主角唐成的饰演者,正是我的师傅牛得草。

  我生在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有肥沃的戏曲土壤。逢年过节,看戏是百姓们共同的娱乐。8岁那年,为了到县城听戏,我和哥哥足足走了30里路。这种熏陶让我从小就十分热爱戏曲文化,也在心里种下了成为一名戏曲演员的梦想。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无论想学好哪个行当,都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不到10岁,我就跟着封丘戏班子里的师傅们学压腿、踢腿、倒立、抢背。12岁时,凭着扎实的戏曲功底,我考入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

  鹤壁市豫剧团是芝麻官系列剧目的“老家”,每到周末,众多戏迷都会到“芝麻官大舞台”观看我们的惠民演出。《七品芝麻官》《芝麻官下江南》《芝麻官挂帅》《芝麻官惊梦》……芝麻官系列剧目经过不断打磨,从这里走向各地。一部部剧目的成功,有赖于剧本、演员、服化道等因素形成合力,但说到底要靠演员精湛的表演。豫剧在百余年传承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范式,这种程式美刻进了表演的一招一式,构成了演员的“台下十年功”。

  戏曲界有句老话,千旦易得,一丑难求。为了练好丑行念白基本功,师傅把我拉到剧团院子里的大水缸前,让我把头探进水缸里练习,每天早上6点钟,我都会准时“入缸”开练。师傅教的每一部戏,无论角色大小,我都会把戏文默演上一遍又一遍,直到张口就来才安心吃饭、睡觉。日复一日勤学苦练,师傅看在眼里,感慨地说,“你这种精神就是黄金也换不来”,于是赠我“金不换”的艺名。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我一点点练好丑行功夫,逐渐获得观众认可,还荣获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从艺40多年来,我从农村少年成长为一名受到观众喜爱的戏曲演员,这与中国戏曲传承创新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

  演好“当代芝麻官”,我责无旁贷。我和剧团同事们克服种种困难,创排了表现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豫剧现代戏《大石岩》。这部作品根据“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徐光的故事创作而成。2016年,已经退休的徐光了解到家乡鹤壁市淇县大石岩村尚未脱贫,主动请缨回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全村百姓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让一个省级贫困村焕然一新。这个故事,发生在豫剧丑角牛派的“故乡”鹤壁,体现了“芝麻官”一心为民的精神品格,我们如获至宝。

  在克服了人手锐减、资金不足等困难后,我们以最大的决心、最快的速度,深入位于太行山上的大石岩村,和徐光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心体验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真实生活。在创作理念上,团队坚持塑造有生活质感的人物,不要假大空。比如,为改变村民赵文轩的落后思想,主人公徐光与他把酒谈心,“实难忘轩哥你驮我掏鸟蛋,我也曾拉轩哥跟我练打拳”“东家帮,西家喂,吃百家饭才把我抚养成人”,唱词乡土气足,现场感强。同时,我们保留了传统豫剧的唱念做舞、文武相济的喜剧风格,唱腔上既幽默松弛又高亢有力,让观众觉得“这就是带咱脱贫的第一书记”“这就是咱的故事”。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没有辜负观众对芝麻官新形象的期待。这部讲述“当代芝麻官”的豫剧作品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经常座无虚席,还拍摄成了戏曲电影,并应邀到各地演出。

  田间地头,戏台子是我的根,也是豫剧传承创新的生命线。我总和同事们说,送戏下乡,过瘾得很!开场前,乡亲们就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有站在三轮车上看的,还有许多年轻的面孔。每当听到戏迷们的笑声、掌声、叫好声,我都会备受鼓舞,更加卖力地表演。这些年,我们每年演出300场以上,通过扎根基层的倾情演出,打磨精品,做好传帮带,争取把更多好作品送到观众面前。

  (作者为一级演员、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9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