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7:53:34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北京3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病毒学研究论文显示,精液和唾沫中发现的细胞外囊泡(EV)表面的一种分子能阻断寨卡或登革热病毒等病毒的感染。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何这些病毒直接人传人比例较低,以及为何这些病毒容易通过缺乏这种分子的体液(如血液)或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
该论文介绍,登革热、寨卡、基孔肯雅、埃博拉或拉沙病毒这类病毒可以感染很多细胞类型。不过,虽然这些病毒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包括精液和唾沫),但口腔或性传播路径明显受限。此前研究显示,精液和唾沫含有的EV能在实验室实验中竞争性阻断寨卡病毒与靶细胞结合并抑制感染。不过,这背后的具体机制一直不明。
论文通讯作者、德国马尔堡-菲利普大学Janis A. Müller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从五种不同的人体体液中分离了EV,这些体液包括精液、唾沫、尿液、母乳和血液。他们发现,名为磷脂酰丝氨酸(PS)的分子在精液的EV表面比在血液的EV表面更常见。在实验室实验中,发现EV表面的PS能阻断寨卡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因为这些EV会争夺相同的PS受体并干扰病毒附着和侵入。如果达到与体内相似的EV浓度,那么登革热、西尼罗河、基孔肯雅、埃博拉和疱疹性口腔炎病毒的感染都会受到抑制。
然而,艾滋病病毒(HIV)、丙肝病毒(HCV)、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和疱疹病毒由于利用别的入侵受体,并未受到抑制。当研究人员用酶把EV上的PS“剃掉”后,它们阻断感染的效力也随之消失。
论文作者总结指出,他们的研究结果可用于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但仍有待开展进一步研究。(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