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海归在甘南卓尼大峪沟种菌子

发布时间:2025-01-04 18:57:39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网 兰州4月26日电 (南如卓玛 魏建军)“我走过亚马逊河,看过智利的火山口,见过北极的自然奇观,但我更喜欢卓尼大峪沟的野性美。”出生于1994年的“海归”女孩张纳欣在卓尼大峪沟种菌子已有三年,她觉得这里“一半人间烟火,一半山川湖泊”的日子让她内心更加丰盈。

  卓尼县,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地貌主要以高山峡谷和森林草原为主,寒冷湿润、降水充沛,具有海拔高、气候凉、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的高原环境特点,非常适宜食用菌产业发展。

图为卓尼县大峪沟“纳朵朵菌菇小农场”。(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张纳欣独爱卓尼大峪沟。曾留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哥伦比亚分校4年的她系统学习过市场营销、企业家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商科专业,还去巴西访学交流,辅修葡萄牙语。谈起缘何回到卓尼,她笑称“哥伦比亚为人称道的美丽,不及我第一次遇见大峪沟”。

  张纳欣的家乡在甘肃陇南,自小对“挖土、种植”饶有兴趣的她,长大后对农业独有青睐。学成回国后,选择回到乡村,脚踏黄土,研究食用菌的种植和销售,先后干过肥料销售、羊肚菌种植等工作,不断学习和积累。

  2021年,甘南卓尼县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纳入“五个万亩”产业培育行动。张纳欣的创业企业“纳朵朵”作为产销龙头企业之一被引进该县进行培育。

图为张纳欣(第二排中间穿粉色外套的女孩)和种植户们在一起。(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当时,为了做强这个产业,该县主要领导带着当地民企去黑龙江、福州等地考察。“有个东北的教授告诉我们,卓尼的自然气候特别适合,绿色无污染,同时因为高原‘晚熟’一点,刚好赶上错峰上市,不愁市场。”张纳欣回来后租用30座大棚开始在大峪沟种菌子。

  彼时,卓尼县为鼓励更多当地农业企业和农户种植食用菌,通过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建成1500万棒、500万棒菌棒生产线各一条,同时实施“千人千万”培训计划,培训食用菌专业栽培人员1000多人,投资1500万元打造了秋古、纳尼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

2024年4月,张纳欣和农户一起给菌床覆土。 受访者供图

  “县里对我们创业企业扶持力度很大,土地不需要企业流转,大棚也官方投资建好,我们只需要付租金,专心搞种植,做好产品品质就行。”入春后,气候回暖,张纳欣正在忙着播菌种,把菌种掰成小块,均匀洒在菌床上,用土覆盖。今年计划扩大产量,租100多座大棚,地上种赤松茸,棚内挂种黑木耳。

  “赤松茸是低温型菌类,温度高于25摄氏度就不好长,随着气温升高,全国其他产区4月种植结束,卓尼气温较低,我们6月上市,刚好打了季节差。”扎着高马尾,身上裹着一件粉色工装,张纳欣站在种植大棚里,腿上沾泥,脸上洋溢着笑容。

图为“纳朵朵”采摘园区。(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她算了一笔账:一座大棚一年租金2000元,地租680元,去年种植赤松茸一座棚收入5万元,除去所有成本,一座大棚净利润也有2万元。也就是说,去年净利润有60万元左右,今年按100座大棚算,她觉得净赚200万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此外,每年夏天,结合乡村游热,张纳欣推出园区采摘活动,实现了部分旅游收入。

  卓尼县副县长谢江波介绍说,该县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基地建设为抓手,以乡土技术人才培训为支撑,将农户捆绑在产业链上,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培训、务工就业、利益分红、群众栽培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把产业效益和利润让给农民、留在农村,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