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全流程 诉讼服务“掌上办”(人民眼·移动电子诉讼)

发布时间:2025-01-10 19:45:35 来源: sp20250110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人民法院石浦人民法庭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审理南田岛渔民谢灵敏的渔业合同纠纷案。   象山县人民法院供图

  当事人谢灵敏借助“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出庭。   图为本报记者戴林峰摄

  宁波中院法官邹立群(中)在人民法院在线诉讼研发基地与同事讨论研发方案。   图为本报记者戴林峰摄

  象山县石浦渔港俯瞰。   何将常摄

  引 子

  “咚!”法槌敲响,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宁波中院”)法官邹立群宣布开庭。原告和被告席上空无一人,邹立群对着摄像头微微颔首示意,相距千里的控辩双方随即隔着屏幕云端质证。

  网上诉讼、掌上办案、远程审判,微信小程序里装着“微法院”。2017年10月,一款基于移动端的微法院小程序在宁波上线;次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安排宁波中院开展移动电子诉讼试点;2019年3月,中国移动微法院试点推进会在宁波召开,“移动微法院”试点范围从浙江扩大至北京、河北等12个省份辖区内法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推动诉讼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2020年5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广‘中国移动微法院’,推动电子诉讼服务向移动端发展”。2022年1月,宁波中院“依托微信小程序打造移动电子诉讼新模式”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首届“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

  2022年3月1日,《人民法院在线运行规则》正式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将“中国移动微法院”转型升级为“人民法院在线服务”,集成整合调解、立案、阅卷、送达、保全、鉴定等诉讼服务功能和智慧服务相关功能,实现人民法院在线服务“一网通办、一站全办”。截至2023年12月底,“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累计接收网上立案申请逾3905万件,累计访问量超过59亿次。

  “掌上办”让案件更好办。记者走进宁波,感受移动电子诉讼的速度与温度。

  

  一部手机远程诉讼

  “立案掌上办,开庭网上见,相隔万里也能云端解纠纷”

  环顾四周,海岛港湾内桅杆林立;定睛细瞧,手机画面里国徽高悬。宁波市象山县南田岛渔民谢灵敏没有想到,“在微信小程序上能打官司”。

  2023年11月15日,象山县人民法院石浦人民法庭开庭审理了一起渔业合同纠纷案。庭审前,远在象山东部海域作业的当事人谢灵敏驾船驶入信号较好的南田岛码头,借助“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出庭。他坐在船舱内,盯着手机屏上的庭审画面目不转睛。“呜——”偶有船舶拉响汽笛,谢灵敏赶紧把耳朵凑近扬声器,生怕错过法官问询。

  11月14日在线立案,15日在线开庭,16日双方当事人在线签订调解笔录。仅3天时间,案件快审快结,谢灵敏长舒一口气,继续投入紧张的捕捞作业。“过去可没这么方便!”谢灵敏感慨,渔民出海作业时间长,遇到远洋捕捞,有时一个多月都上不了岸,“打官司往返奔波,费时费力。”

  “上码头、登渔船、进渔排,基层法院曾专门设立海上巡回法庭。”邹立群回忆,为解决渔民诉讼不便的难题,法官们背起国徽、乘坐快艇,跨海登岛,露天开庭,“但宁波全市有600多个海岛,巡回法庭覆盖面有限。”

  如何提升司法服务覆盖面?一个小程序提供了契机。2017年,微信推出小程序功能,宁波余姚市人民法院当年10月率先试水,上线了首个诉讼小程序。宁波中院党组看到了移动电子诉讼的潜力,第一时间组织专班研发攻关,宁波市委、市政府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邹立群被任命为宁波移动微法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众人拾柴火焰高,小程序开发需要大格局。”邹立群说,研发专班成员走访多家互联网公司,讲述亲历的群众诉讼难事,以真诚敲开合作大门。2018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宁波设立全国移动电子诉讼平台联合项目组,汇聚腾讯、科大讯飞等20多家研发单位。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委托宁波中院组建“中国移动微法院”研发基地,全面负责标准版移动微法院产品研发与技术总牵头工作。2019年3月,“中国移动微法院”在宁波上线。

  无须下载客户端,一键立案免奔波,移动微法院一上线就表现不俗。

  ——远程诉讼,不到场也能开庭。谢灵敏的邻居张以生经营船舶租赁生意,谁料承租人拖欠船员工资,船员们将张以生一并告上法庭。宁波海事法院2021年1月开庭审理,10名当事人分别位于浙江、湖南、安徽、贵州、江苏,同步通过小程序在线出庭。

  ——在线解纷,不握手也能言和。谢灵敏的姨夫黄元虎在南田岛经营水产冷库,2021年8月扩建厂房时,一名工人跌倒摔伤,回家卧床疗养期间,借助小程序在线立案,法官云端解纠纷,双方达成和解。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智慧法院惠民便民,释放司法“数字红利”。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各类信息化手段全方位保障当事人诉求,相比传统诉讼方式减少群众出行约1.3亿人次,减少出行约101亿公里。2023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在线诉讼审理周期比传统模式缩短22天”。

  既解群众纠纷,也办国际案件。宁波海事法院院长杜前以案说法:3年前,两家注册地分别位于欧洲和大洋洲的海运公司产生船舶抵押借款纠纷,考虑到中国在线诉讼的便捷性和公信力,原告主动向宁波海事法院提起诉讼,申请扣押被告在宁波卸货的船舶。案件于2020年11月在线开庭,最终被告支付原告欠款及利息约1.6亿元。

  “立案掌上办,开庭网上见,相隔万里也能云端解纠纷,宁波渐成国际海事纠纷争议解决优选地。”杜前曾是杭州互联网法院首任院长,见证了在线诉讼的日新月异。2023年,宁波海事法院网上立案率达78.08%,当事人涉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年,宁波舟山港完成年货物吞吐量13.24亿吨,有望连续第十五年位居全球第一。

  “今后,我们将继续锚定智慧法院建设,为宁波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杜前说。

  一群法官跨界研发

  “小程序包含52类241个技术模块,从立案到执行全流程在线流转”

  一组组机柜整齐排列,信号灯频频闪烁,蜂鸣声嗡嗡作响。步入位于宁波中院的人民法院在线诉讼研发基地,几名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屏幕前热烈讨论。

  凑近一瞧,屏幕上不是诉讼文书,而是密密麻麻的编程代码。“法官跨界研发软件,写完判决攻关技术。”邹立群指着照片墙自豪地说,宁波两级法院已有39人成为宁波市计算机学会注册会员,4人拥有法学和计算机双学位。

  “人民法院触‘网’上‘云’,并非简单地把线下窗口搬到线上,群众体验感是衡量技术研发的一把标尺。”邹立群说,基层法官司法实践丰富,更了解群众实际诉讼需求,宁波中院专门抽调10余名一线法官参与软件设计。

  隔行如隔山,法官们苦学钻研,捧起大部头的计算机专业书籍。“耳濡目染之下,我们团队两名工程师自学通过了司法考试。”全国移动电子诉讼平台联合项目组成员、常驻宁波中院的南京通达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团队负责人单金斌说,法官与工程师们携手攻关,召开论证会60余次,立足群众使用体验征集建议7000多条。

  不会写诉状怎么办?平台内嵌标准模板,填空与选项相结合,还支持图像识别功能,拍照上传身份证等材料后,关键信息自动回填。

  不会提交证据怎么办?平台支持图片、文档等多种格式,无须繁琐转化,一键轻松导入,微信聊天记录也能作为证据递交。

  联系不到法官怎么办?平台根据“一案一空间”原则搭建聊天群,随时随地畅所欲言,法官需在规定时间内回复当事人。

  …………

  “用户的使用堵点、难点、痛点,就是技术研发的着力点。”邹立群介绍,2020年12月,宁波中院作为唯一著作权人,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中国移动微法院及各省移动微法院分平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微法院看似‘微小’,表面看只是个微信小程序,实则不小,占法院收案量90%以上的民商事、行政、执行案件都可适用。”邹立群介绍,随着在线诉讼功能基本完善,研发重点逐步向细分领域拓展。

  ——微法院云直播,债权人免奔波。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由人民法院召集。“然而,有时债权人多达百人,审判庭容纳不下。”邹立群回忆说,2019年12月,宁波某企业申请破产后举办债权人会议,参会者达418名,只得租借体育馆作场地,人手一份的纸质资料装了十几箱。如今,“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有了破产办理模块,电子文书即时送达,足不出户线上赴会,一键表决高效快捷。自2021年12月模块上线以来,宁波市已举办700余场在线债权人会议。

  ——微法院云支付,退赔款网上发。追缴资产8亿余元,涉及受害群众6万多人,宁波中院审理的某团伙诈骗案2021年4月进入执行程序,钱款该如何退赔到位?过去,受害人须到法院现场核验身份、登记银行账号后方能领取,有时退赔款抵不上路费,一些受害人索性弃领。如今,“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一键核验身份,涉众型案件案款网上发放。目前,该团伙诈骗案累计退赔款逾7亿元。2023年,“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立案标的达1.08万亿元。

  “群众需求就是研发导向,2023年上线的‘人民法院在线服务’3.0版小程序包含52类241个技术模块,从立案到执行全流程在线流转。”邹立群说。记者采访期间,恰逢新疆基层法院考察团来宁波交流在线诉讼运维经验。当记者问及使用频率时,新疆库车市人民法院哈尼喀塔木人民法庭庭长斯依提·亚森从口袋里取出手机,办案记录显示,他在考察间隙还抽空为乡亲们远程调解。

  目前,全国3500多家法院开通“一站式”在线诉讼服务功能。2023年,“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移动端提供网上立案1412.95万次,同比增长31.83%。

  一个平台开放共享

  “集成逾60款辅助办案软件,简案快办不减质,繁案精审不减速”

  云端质证,双方当事人你一言我一语;话音刚落,草拟版判决书即时呈现。在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法院庭审现场,法官并未打字记录,书记员座席空空如也,“谁能如此眼疾手快?”邹立群微笑发问,而后自问自答道:是位名叫“凤凰金融智审”的人工智能法官助理。

  机器人草拟判决书靠谱吗?这款全流程人机共融智能审判系统由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可对当事人陈述的语义进行智能分析,动态生成、标记案件争议焦点,同步推送可能遗漏的办案要点。草拟版判决书每30秒自动更新一次,法官审核把关、修改核准后方可签发,经“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一键送达。

  “人工智能‘慧’办案。”邹立群介绍,2020年7月,镇海区人民法院被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确定为“凤凰金融智审”试点法院。2022年,浙江省各级人民法院通过“凤凰金融智审”审结金融案件5015件,标的额达71亿元。

  “创新不能单打独斗,需攥指成拳凝聚合力。”邹立群说,“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致力于构建开放共享生态,各地法院可根据自身需要增挂个性化模块,进而将各类创新应用纳入统一平台,庞大的用户基数也有利于技术推广。

  点击进入“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法官端,缓缓下拉菜单,嵌入地方特色模块的数十款应用软件悉数呈现,同“凤凰金融智审”一样,这些软件均由各地法院自主开发,其中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的金融联审模块让人印象深刻。

  一名法官审理13个案件需要多长时间?应用金融联审模块,宁波高新区法院法官仅用了29分钟。

  2023年10月18日,宁波高新区法院收到20起银行借款合同纠纷立案申请,被告分别身处全国10个省份的15座城市,由于案件事实明确、案情基本相似,法官综合研判后决定实施金融联审,除7名借款人与银行达成庭前调解协议,其余13个案件于2023年11月13日在线审理:14时11分开庭,14时40分闭庭。

  同一时间、同一法官、同步审理13个案件,庭审秩序井井有条,法官如何“分身有术”?“得益于科技与司法的深度融合。过去,手动翻阅案卷、人工统计数据,一个小数点的误差可能耽误半天。”邹立群说,如今金融联审模块前置了诉讼要素模板,诉讼标的、逾期利率等数据从银行业务系统一键导出,人工智能法官助理实时分析笔录,裁判文书自动生成精准度达95%。截至2023年12月底,宁波高新区法院通过金融联审模块审结借款合同纠纷2500余件。

  “案头厚厚的纸质卷宗不见了,手机成了办案工具,‘掌上办’让案件更好办。如今,‘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集成逾60款辅助办案软件,简案快办不减质,繁案精审不减速。”邹立群介绍,随着案件繁简分流,法官腾出更多精力办大案、要案、难案。2021年、2022年、2023年,宁波两级法院入选省级以上的相关司法典型案例数量分别为48个、68个、82个。

  一体融合线上线下

  “‘键对键’减轻群众诉累,‘面对面’解决急难愁盼”

  走进宁波中院,浓浓的科技感扑面而来:审判大厅如同直播间,法官对着摄像头开庭审理;审判管理办公室如同客服中心,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诉讼服务管理办公室如同研发基地,电脑屏幕上的编程代码密密麻麻。记者再访邹立群时,办公室大门紧闭,走近一瞧,门口贴了张字条:今日下基层接访,急事电话联系。

  “在线诉讼改变了传统诉讼流程,但‘键对键’不能完全代替‘面对面’。部分不会上网的老年群体、个别上不了网的复杂案件,都需要法官‘脚底板’勤快。”邹立群11年前曾牵头创立“小巷法官”党建品牌,组织法官下基层服务群众,获评宁波市工人先锋号、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荣誉,邹立群也被浙江省委组织部授予“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称号。

  翻开邹立群的基层服务记录本,信访群众的家庭情况和诉求一一在列。其中,59岁的慈溪市坎墩街道三群村村民周红(化名)的情况被记了满满两页纸:丈夫患重病去世,女儿遇车祸重伤,尽管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已结案,女儿的身体却留下了后遗症,周红希望再争取些权益。2023年7月29日,邹立群在慈溪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接访了周红。耐心倾听诉求、悉心释法说理、真心排忧解难,邹立群协调街道落实帮扶政策,帮助周红的女儿申领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还申请到1.3万元司法救助金。

  “脱下法袍,走出法庭,把群众的诉求解决在家门口。”宁波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唐学兵介绍,宁波两级法院近年来持续探索诉源治理新举措:慈溪市建立“网格法官”机制,163名法官编入1142个社会治理网格;奉化区设立“不打烊”的晚间法庭,为上班族提供延时服务……目前,宁波市基层法院通过派员等方式全部入驻属地基层社会治理相关机构。

  法官下沉到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2019年以来,宁波市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化解纠纷逾20万件,全市诉前纠纷化解率从2019年的18.8%提升至2022年的46.1%,全市法院总收案数从2019年的19.5万件降至2023年的14.9万件。

  “‘键对键’减轻群众诉累,‘面对面’解决急难愁盼,助推诉前定分止争、诉后高效执行。”唐学兵说。过去执行难问题一度突出,人难找、财难寻、胜诉权益较难兑现。摊开厚厚一沓船票,75岁的南田岛居民袁象定回忆:2015年,他借给邻居15万元应急,对方却迟迟未还欠款;2017年起诉至法院后,袁象定赢了官司却没要回欠款。每周一是法院的当事人接待日,他有段时间风雨无阻乘渡轮去象山县城,只为问问案子的执行进度,“担心法官们工作忙,别把我的案子忘记了。”

  “必须把执行工作‘晒’在阳光下。”唐学兵介绍,2018年4月,平台推出执行模块,一体融合线上线下,通过图片、视频、定位等方式,干警可向申请执行人实时推送查封、司法拘留等14个节点信息,申请执行人也可向干警发送线索。截至2023年底,“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累计推送执行节点信息逾3.7亿条。

  同时,浙江建成由法官和基层干部共同参与的“共享法庭”2.7万个,实现全省乡镇街道全覆盖,并与“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担任共享法庭庭务主任的乡镇干部指尖轻点,执行进展情况一目了然。袁象定虽不会上网,也不必再舟车劳顿往返县城去打听。

  法官锲而不舍持续跟进,促使被执行人从月工资中定期扣缴执行款。执行款到账信息也能通过共享法庭即时查询,袁象定心里踏实多了,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目前执行款已连续给付22个月。2019年12月,宁波中院被评为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单位。

  “法治的分量在人心的秤上。线上线下相结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朱新力说,今后将持续探索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互联网司法新模式,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6日 13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