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三夏”好“丰景”

发布时间:2024-11-14 11:17:09 来源: sp20241114

  芒种入仲夏,风吹麦成浪。眼下,中国农历芒种节气已过,“三夏”大忙,全国麦收由南向北加速铺开,沃野良田一派火热景象。

  川蜀大地,4万台联合收割机穿梭于田间,四川多地小麦产量创下新高;

  中原粮仓,机收作业前沿已至最北部安阳一线,河南全省麦收进入尾声;

  秦岭山下,随着“关中第一镰”的开镰,陕西1400多万亩小麦收获全面展开……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6月8日,全国冬小麦收获进度已过七成,进展顺利。从田头到麦仓,从“丰收在望”到“丰收到手”,一粒粒金黄的麦子透着这“三夏”好“丰景”。

  

  “这季麦收赶得早、收得好”

  农谚说“麦熟一晌,贵在争抢”。伴着隆隆机声,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小麦陆续开始大规模收获,随官屯镇麦农杨占瑞奔忙在田间:“时节不等人,这季麦收赶得早、收得好,打下的麦子籽粒饱满,亩产增到1300斤左右。”

  今年“三夏”,麦收省份大部天气晴好,总体利于成熟小麦收晒,“一快一高”成为亮点。

  看进度,麦收进入后半程时间更早——

  作为中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安徽今年小麦种植面积4300多万亩,目前麦收基本结束。“4000多亩小麦,5天左右收完,这速度杠杠的。”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殷光旭家庭农场负责人殷亮今年早早联系好了收割机和烘干服务中心,麦子一熟,农机到位,新收的小麦随即被运粮车装至烘干塔烘干入库,确保颗粒归仓。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今年麦收进度过半时间比常年快2—3天。当前,全国多地麦收已结束,陕西、江苏、山西、河北等省份收获加快推进。

  看收成,多地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平均亩产665.27公斤,创西南旱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前阵子,四川省农科院研究员汤永禄等专家对该省会东县大屯村麦田进行了测产,“凭借新推广的高产品种和增密抗旱栽培技术等,旱地小麦单产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季,产量约占全年的1/5,其中小麦是主要作物。今年以来,各地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成效逐步显现。四川小麦种植面积960余万亩,据测算亩产较去年将明显增加;今年山东小麦长势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单产、总产均或再创新高;陕西小麦预计总产超420万吨、单产超300公斤,夏粮丰收底气足。

  “今年尝了个‘鲜’”

  徐徐铺展的麦收画卷中,有丰收的喜悦,也藏着不少新“玩法”。

  农机也能网约?“今年尝了个‘鲜’。”麦收期间,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团风镇粮农陈志勇通过荆楚农机服务平台下单,给自家麦田叫了几台“网约农机”,“掏出手机,动动手指,一小会儿就调来了附近的收割机,蛮方便的。”

  荆楚农机服务平台是湖北省推出的一款主要面向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的农业信息化系统。不久前,该平台迎来升级版,增添农机手线上“接单”功能。团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国彪说:“这个平台能根据农户发布的作业时间和面积,推送附近可预约的农机,帮助我们掌握农机作业情况及可供服务能力,实现精准调度。”

  可网约,还有无人驾驶。在江苏省丹阳市年豊农场,工作人员在屏幕上远程设定好地块长度、收割机割幅宽度等参数,一台台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农机奔入田间,饱满的麦穗被吞进脱粒箱,收割数据实时回传。

  “卫星领路,高效省力。”丹阳市农机推广站站长陈新辉说,丹阳正布局一批市级无人化农场,把先进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推动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伴随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5G等新技术加快应用于麦收作业,这个“三夏”新意越来越浓。

  今年,各地投入联合收割机60多万台保障夏收,如何让这些田间大铁牛干得带劲、不趴窝?潍柴雷沃整合车联网、遥感、气象等数据,打造“智慧云脑”服务平台,实时掌握企业生产的智能农机分布、作业情况,提供派工救援、远程诊断等全时服务。

  从收割到产后,怎样减少“丰收后的烦恼”?浙江推出智能化循环式烘干机,实时监控温度、水分,全天不歇连续作业;山东建设智能化恒温粮仓,让小麦踏实住进“空调房”,降低仓储损耗,优化麦收产后服务。

  “希望秋粮也有个好收成”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三夏”关乎全年农业收成,既连着夏收作物的成熟收获,也是夏播作物播种、春播作物生长发育和夏季管理的重要时节。

  在产粮大省河南,随着全省8500多万亩小麦进仓入库,夏种加快跟进。“浇了透墒水,种上秋粮,心里才算踏实。”麦收刚一结束,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贺新庄村村民段建成立马忙起了玉米播种,“麦子收得不错,希望秋粮也有个好收成。”

  今年河南夏播面积预计9000万亩左右,根据当地农情调度,截至6月9日,全省夏播面积达7095.8万亩,占预计播种面积的78.8%,其中玉米4770万亩,多地播种进度已超八成。

  北播玉米南插秧。8000亩水田,农机驶过之处,一束束秧苗被整齐栽下——在贵州省长顺县白云山镇,水稻全程机械化移栽给农民省了不少力。“不用我下地,一亩地不到半小时就栽好了。”瞧着满田新绿,白云山镇思京村稻农李秀云喜滋滋地说,“插秧机能让秧苗下田深浅度和株行距一致,这对增产很要紧。”

  长顺向东,千里之外的湖南零陵,1个多月前栽插的早稻已是郁郁葱葱,还有1个月左右即将迎来大面积收获。“种下去,还得管得好。近期,二化螟虫害易发,根据农技人员指导,我们正采用有机农药、灭虫荧光灯进行防控。”零陵区黄田铺镇种粮大户眭红波说,“目前看,这茬稻子长势不赖。”

  水稻是中国第一大口粮,全国6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今年,各地大力推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开展集中育秧、机械移栽、一喷多促,力争让这一主粮稳产增收。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