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以创新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

发布时间:2024-11-30 23:19:53 来源: sp20241130

  【光明论坛】

  作者:方慧、张潇叶(分别系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教授,山东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日前,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落下帷幕。本届文博会在展览规模、展商数量、海外参展商和采购商数量等方面再创新高。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本届文博会上,文化创意产品和项目精彩纷呈,“国潮”和非遗元素展品圈粉无数,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应用备受关注。一大批国内前沿文化科技、文化装备制造、人工智能企业参展,AI大模型集中发布推广,全面展现中国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广阔发展前景,带给人们更多想象和期待。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科技赋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丰富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文化产业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直面的是更高质量的文化市场需求。不断巩固提升文化供给能力及水平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资源创新,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提炼与转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夯实文化自信自强的根基,适应文化消费主体的代际转移。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换装“上新”、三星堆青铜面具跨界“走进”年轻人喜爱的大众游戏等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成功探索。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这些优秀文化IP通过多种元素的有机整合,以全新的载体和生动的设计语言,收获众多关注和喜爱。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架设起一座座文化交流交融的桥梁。

  强化文化产品品牌建设。鼓励和扶持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色的原创IP开发转化,推动孵化区域特色文化品牌,有利于引导文化产业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长城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就是一个典型。中外游客既可在八达岭体验古风快闪、近景魔术,又能以研学、徒步等形式在河西走廊领略长城的自然与人文魅力。探索国货品牌优化升级,用年轻化、个性化、流行化的方式讲好品牌故事,厚植文化自信,塑造国际竞合新优势。此外,还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现代文化市场的积极作用,持续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高质量内容产出机制,实现“生产—消费”和“供给—需求”的良性互动。

  促进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数字技术催生文化新业态,开辟文化出海新赛道,创新文化消费新模式。据统计,2022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占文化产业的比重首次突破50%,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2023年,中国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同比增长15.3%,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9%。不断丰富和完善税收等政策优惠及扶持,将能更好促进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数字集群聚合成长。

  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增强数字文化产业原创能力,充分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等对内容创作、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等的作用,既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物、古迹、古籍的保护修复和创新性表达,提供沉浸交互式的文化产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同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同性创新等新型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发挥文化产业的无边界性和强融合性,依托“文化+科技”提高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活力。近年来,沉浸式展览、数字虚拟景区等文旅新业态发展迅猛,“数字敦煌”“全景故宫”“寻迹始皇陵”等云旅游项目表现不俗,为类似融合探索开了个好头。此外,数字影音、网络游戏、数字阅读等领域侵权问题多发,对此应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文化交流平台。《“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一是要健全多元立体的对外传播平台,充分挖掘中国自建海外平台的影响力,持续拓宽国际宣传渠道,传播更多中国好声音。二是要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优势。今年年初,跨境电商平台上,马面裙等新中式汉服订单量空前增长,传统服饰及其承载的东方神韵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由此,升级数字贸易平台,加强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也有助于推动文化表达形式创新和文化叙事能力提高,提升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三是探索人才培养、艺术交流等平台的搭建,如开发丝路“云展览”和“云旅游”平台等,增进民心相通,夯实国际合作基础。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03日 02版)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