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青铁路与绿色同行(美丽中国·重大工程中的生态细节⑧)

发布时间:2025-01-11 04:45:31 来源: sp20250111

  川青铁路线路示意图。   成兰铁路公司供图

  中铁二十五局承建的若尔盖县达扎寺镇多玛村拉不者1号特大桥。   李红波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从成都平原的绿意盎然,到青藏高原的辽阔壮美,川青铁路如同流动的诗行,穿越层峦叠嶂,蜿蜒而上,连通川、青两地。它不仅是一条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线,还是一条生态之路,在选线、建设和运营中最大限度保护沿途生态环境。行驶在这条绿色生态的高原“天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在发生。

  

  从高空俯瞰西南大地,一条铁路从成都平原引出,沿青藏高原东塬一路攀升,穿越岷山山系,途经黄龙、九寨,从若尔盖湿地边缘绕过,最终到达青藏高原。

  这就是川青铁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青海西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兰州、西宁至广州通道的组成部分。

  川青铁路一路穿越多个自然保护区,与珍稀动植物相伴同行,在选线、建设和运营中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筑起一条绿色生态的高原“天路”。

  选线采用“近而不进”原则

  最大限度绕避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走廊带,并避免对九寨沟、黄龙水源补给造成影响

  黄龙、九寨要通高铁啦!

  眼下,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正在联调联试。线路开通运营后,从成都东坐高铁,2小时左右就可直达黄龙九寨站。

  这样的消息,让不少想一睹黄龙、九寨风采的旅游爱好者激动不已。但对设计师和建设者而言,修这条路有点难。

  “高铁直达黄龙九寨站,意味着川青铁路需穿越环境敏感区域——岷山山系。”设计方中铁二院川青铁路项目总体设计负责人穆亚林说,岷山山系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主要集中栖息地,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优先保护区域之一。

  在这样的区域修建铁路,如何选线?

  穆亚林介绍,团队从项目研究初始,就确定了沿线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不受影响、景观资源不受破坏、江河水源不受污染、生态环境得以恢复的原则。

  “今后,乘客们可能会发现,铁路线路基本与213国道并行。”穆亚林解释,这是因为选线时就让铁路沿既有交通廊道布线,不在环境保护区内设置任何工程,尽量避免对环境产生更多影响。

  在此基础上,设计团队还最大限度绕避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走廊带。比如,为给大熊猫“繁育走廊”土地岭廊道让路,设计线路绕了个弯,增加了20%的建设量。

  而在九寨沟、黄龙附近修铁路,重点之一就是避免对水源补给造成影响。

  “大山内打隧道,不可避免会对山体的水流走势造成影响。”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付国成说,选线时,设计建设团队采用“近而不进”的原则,通过详细地质勘探,摸清九寨沟、黄龙、神仙池和岷江源、涪江、嘉陵江源头及水源补给区基本状况,绕开相关区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施工采用长隧道等方式

  “旅客在隧道体验‘超长电梯’时,头顶千米之上的地表,或许就有大熊猫正在经过”

  严格约束的选线条件下,实在无法绕避,就采用长隧道、连续隧道群方式,无害化通过栖息地。

  川青铁路在穿越千佛山和宝顶沟自然保护区时,采用28.4公里超长隧道穿越方式,减少地表露出对环境的影响。不止于此,为减少施工钻爆、列车运行产生振动对野生动物带来的影响,土地岭之下的榴桐寨隧道埋深甚至达到1000多米。

  “从成都东站至镇江关站,铁路进山后是约130公里隧道群,海拔每秒向上爬升1米,像坐‘超长电梯’。”C6008次列车列车长用青初说,“旅客在隧道体验‘超长电梯’时,头顶千米之上的地表,或许就有大熊猫正在经过。”

  长隧道、连续隧道群建设,殊为不易。

  “从地质上看,川青铁路是我国穿越地形梯度差最大的铁路,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活跃,建设难度极大。”付国成说,川青铁路成都东至黄胜关段山区隧道比达95%以上,埋深1000米以上隧道段落达18千米,埋深500米至1000米段落达55千米。其中,德胜隧道全长22943米,动车通过只需7分钟,耗时近10年才建设贯通。

  在这样的背景下,川青铁路坚持绿色施工。“我们坚持不在环境敏感区域设置辅助坑道,弃渣场全部远离保护区,实行弃渣远运。”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成兰指挥部指挥长李群介绍,在山区弃土本就困难的情况下,将渣场数量从100多个优化到42个,尽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一条铁路线路,除了施工期,运营期的生态保护也必不可少。川青铁路设置了封闭式声视屏障,多方案比选、验算,最终确定声视屏障总高度5.6米,有效减轻列车运行时产生的轮轨噪声,减小列车运行和灯光散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绕避若尔盖大部分湿地

  “宁愿在线路上绕行,也不能对保护区造成影响”

  一路向北,川青铁路黄胜关站以北路段正紧锣密鼓施工,与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期而遇。

  若尔盖湿地每年对黄河流域补水量占黄河全流域水量的8%,在这里建设铁路,从设计到施工,都得小心翼翼。

  “绕行,是我们的第一选择,宁愿在线路上绕行,也不能对保护区造成影响。”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成西指挥部指挥长印建文说,通过详尽的地勘调查和环评优化,线路绕避沿线大部分湿地,全线桥隧比超过80%。

  即使绕开了保护区,施工团队也很谨慎。“开工前,我们先花费大量时间,开展野生动植物分布调查,掌握标段内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中铁二十五局项目负责人万炳宏说,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标段范围内无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但有少量黑颈鹤、赤麻鸭、秃鹫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活动,为此,施工过程需设置隔离保护等措施。

  不仅如此,对脚下的每一块土地,施工团队都很爱护。

  在若尔盖湿地边缘,施工区域地质与湿地一致,均为泥炭。泥炭是经过数千万年堆积,在低温厌氧条件下无法分解而形成的特殊有机物,是若尔盖湿地蓄水的“法宝”。“泥炭的形成,不仅要有适宜的水热条件,还需要漫长的时间,非常珍贵。”万炳宏说。

  铁路施工需要修建施工便道及作业平台。为减少对湿地的影响,施工团队将湿地当成水域对待,采用钢栈桥代替施工便道,所有施工均在钢栈桥上完成。“这样可减少临时用地面积约4.1万平方米,施工结束钢栈桥一撤,做到施工不留痕,有效保护湿地。”万炳宏说。

  同时,在隧道口,施工团队还专门修建污水处理站,对隧道涌水进行清污分流。中铁二局西成铁路1标项目现场负责人邓彪介绍,项目团队先将洞内污水抽排至沉淀池,沉淀后排入污水处理站,使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后,流入清水池储存。这些处理后的水,项目团队还会重复使用,用于便道、驻地等区域洒水降尘,减少对湿地的影响。

  在高原草原区域,设计多个生物走廊,便于野生动物通行,尽量保留水源通道……在川青铁路黄胜关至西宁段,这样的生态细节还有很多。

  高原“天路”建设正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仍在续写。

  (吴宇、孙平对本文亦有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8日 13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