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应用

发布时间:2024-12-15 19:25:41 来源: sp20241215

  昨日,在2024年北京市数字教育工作推进会上,《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该《指南》是由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研制并发布的首份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此前,本市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完成建设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到2027年,全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规模化、系统化、常态化应用的格局基本成型。如果说《方案》为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定出“进度表”,昨天的《指南》则是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明确了应用场景及规范,本市推进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按下“加速键”。

  《方案》明确十大任务

  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应用基地、构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数据集、搭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场、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学习与发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式变革……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方案》明确了十大任务。

  其中,在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应用基地方面明确,聚焦学情诊断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评价、教师研修备课、教育现代化治理等关键业务,形成一批教育垂直领域的专用大模型,衍生更多典型应用场景,加快布局具有时代特征、北京特色、教育特点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支撑创新人才培养。

  在推进学生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根据小初高及大学不同的学段,明确人工智能教育内容和方向。比如,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步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和社会责任。初中阶段能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更好适应智慧社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高中阶段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基本能力,能够从跨学科的视角思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以及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素养。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发北京市人工智能通识类课程体系。

  引导规范六大重点应用领域

  《指南》作为《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北京市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应用工程,建立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政策监管体系的关键举措之一,旨在对学校教育应用人工智能进行引导和规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系统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将新技术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与管理中。

  《指南》明确了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评、以“智”助育、以“智”助研、以“智”助管等六大重点应用领域,全面涵盖了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所有关键应用层面。同时,《指南》对六大重点应用领域中的29个典型场景提出了引导和规范,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作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明确的操作框架,使复杂的技术应用变得易于实践。

  AI学伴协助规划学习路径、语言学习助手助力口语听力技能提升、利用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学习辅导、以VR模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在以“智”助学方面,《指南》强调,学校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发展。

  《指南》强调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与评”,引导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构建面向师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阅读、智能体育训练、智能美育教育、个性化心理支持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借助人工智能积极构建新型智能教研生态;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多模态、全景式、动态化的校园智能化管理。

  人工智能应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指南》还强调批判性使用人工智能的理念,为学校应用人工智能“立规”。例如,学校应用人工智能应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同时还需重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伦理规范等问题。“在研制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影响,确保技术应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说。

  不仅如此,本市将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指南》内容随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变化而优化,帮助学校持续改进人工智能应用策略。

  北青报记者还了解到,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和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场同步启动建设。本市将研发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围绕“五育并举”提取具有育人特色的知识体系、专业术语、算法规则和表达逻辑,为教育领域大模型落地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利用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场开展测评,形成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智能教育通用评价标准,加快推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合规准入,定期开展人工智能产品进校后的动态监测,营造健康有序的应用氛围。

  (北京青年报 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