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5:47:31 来源: sp20241119
6月22日晚,“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扬州启动,作家马伯庸在接受采访时说,《两京十五日》这部小说就是以明代大运河为主题,讲述太子朱瞻基在15天内沿运河一路从南京赶到北京的故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马伯庸说,除了要从文献上寻找大运河的痕迹,也要站在古人曾经站过的地方,看看古人曾经看到的风景,与他们产生共鸣。也正是在寻访的过程中,马伯庸深深地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山东济宁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位于中国大运河的最高点,被称为“水脊”。在缺少引水工具的古代,原本是很难把水翻过这条山脊去的。为了古人的这个巧思,马伯庸特地在小说里加了一段情节。他笑称,这段情节是“为了这点醋,包了一顿饺子”。
诸如此类在历史、现实和小说之间的艺术处理,还有不少。“如果看到现实中的大运河时,大家能想起书里的一些情节,就完成了书与现实的连接。‘原来如此’的共鸣,会加深读者对大运河的感情。”马伯庸说,讲好新时代大运河故事,最需要的就是要找到古今的共鸣之处,我们需要去挖掘古人曾经做过的事情,他们曾经产生的思考,以及跟我们现在是如何连接的。
通过书籍,人们可以完成对古代大运河的想象,但大运河的生命力不止于此。在古代,通过大运河航运,塞北军官能用南方的铁矿锻造兵器,使用沿海的药材疗伤。如今,运河的苏北段,仍然是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每年航运量在3亿吨以上。
马伯庸认为,当普通人都能够通过大运河接触到国家的各个角落和物产时,他自然会对国家、对文明产生认同感,形成凝聚力。
来源:人民网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