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今年两会提及的“小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09 07:59:09 来源: sp20241109

  (近观中国)习近平今年两会提及的“小故事”

   中新社 北京3月10日电 题:习近平今年两会提及的“小故事”

   中新社 记者 黄钰钦

  今年全国两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三次到团组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时常从自身经历和感受谈起。

  谈创新、聊文化、话生态……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浓缩在一个个娓娓道来的“小故事”中,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家国情怀和对治国理政的思考清晰呈现。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古往今来,一代代能工巧匠铸就“工匠中国”。

  面对江苏代表团的巾帼电焊工,习近平以交通行业为例,回顾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制造业自力更生的过程。新能源汽车、高速公路里程、高铁、大飞机……抚今追昔,他感慨万千:“这一想啊,真是无比自豪。”

  从产业发展谈到大国工匠,习近平说:“交通行业一步一步往前,走在国际的前头,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工匠,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当前,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的政经热词。但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大国工匠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中都不可或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否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习近平强调。

  回望来时路,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走好脚下路,“为”与“不为”是对未来的审慎思考。

  ——“我从小就爱看博物馆”

  “我从小就爱看博物馆,小时候北京的博物馆我差不多都看过了。”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从自身经历讲起,回忆小时候骑自行车上学时的情景,北京古城墙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去年也是在江苏代表团,习近平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如何让馆藏文物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如何促进人文与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里,承载的是历史记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

  在这次审议中,习近平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见微知著。从博物馆谈起,背后是对赓续历史文脉的深层考量——“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习近平思考良多,希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馆的深度接触,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要看到我们是在往前走着”

  2014年北京举办APEC会议时,那几天天气很好。“当时有人问,这是‘APEC蓝’,能持久吗?我回答他们,这并不是短暂的蓝天,几年后它将是永久的蓝。”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习近平谈及这些年的生态环境治理,回忆起这一段往事。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是人们的朴素期待,也是中国的施政重点。聊起环保的话题,习近平特别回忆起小时候的北京城:“经常刮沙尘暴。春天戴口罩,摘下来一层灰。出门一天,家里地上一层土。那会儿不是PM2.5,是PM250!”

  这番话,让现场传出一片会心的笑声。

  从历史谈到现实,从忍受“PM250”过渡到防治“PM2.5”,从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谈到环境治理的方法论,习近平强调:“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光在那儿批评、指手画脚,而是真正行动,解决一点是一点。”

  “只要看到我们是在往前走着,就要保持定力”,这是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更是中国面向未来的前行姿态。(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