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发布时间:2025-01-02 02:51:39 来源: sp20250102

  作者:陈斌开(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1.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劳动复杂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当前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的探索,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

  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率配置是实现生产力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管理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让市场要素不断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环节。

  2.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进而创造出大量新兴产业,并通过次级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

  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大规模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时代。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为标志,人类社会步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取代蒸汽动力技术成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电力产业、通信产业、汽车产业、石油产业等开始迅速发展,取代纺织、钢铁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次产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催生了计算机、半导体等支柱产业。能否掌握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决定了国家的兴衰成败。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内部经济增速换挡、外部打压遏制上升的局面。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从技术层面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沿着技术创新链迅速带动产业创新,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产业层面看,新技术形成的产业往往具有全新的工艺流程和新的装备,由此涌现出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并促使传统产业经过改造发生质的变化。

  3.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是通过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我国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方面优势,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区域间、企业间充分流动,大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生产力质的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创新政策实施需要与市场竞争机制相结合,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优化资源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不以增加要素投入为前提,重点是将现有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重新配置,通过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生产主体重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

  4.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

  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需要不断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实现跃升,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一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二是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三是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建设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优化创新环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提高整个社会对原始创新的包容心、宽容度和承受力,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加快完善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市场微观主体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积累经验。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在科教资源相对丰富和新兴产业具有领先优势的地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发挥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潜力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在发达地区率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强化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制造业在国内有序转移。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全球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拓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国际先进企业、研发机构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吸收先进技术,推动技术创新和转移。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鼓励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跨越式发展。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助力。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