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4:16:51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网 合肥8月18日电(记者 韩苏原)初秋,走进安徽省阜阳市沿淮蓄洪区,淮河安澜,鸥鹭满天,农作物长势向好,民众生产生活有序向新……一幅皖北乡村和美画卷映入眼帘。
近日,“牢记殷殷嘱托勇闯改革新路”集中采访团走进阜南县、颍上县,探访当地“三生”(生产、生态和生活)之变。
王家坝闸系淮河中上游重要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自1953年建成至今,王家坝闸先后16次开闸蓄洪,成为淮河流域防汛抗洪的“安全阀”。
航拍阜南县“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 中新网 记者 韩苏原 摄目前,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蓄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阜阳段已基本完成。在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和颍上县邱家湖、姜唐湖行蓄洪区,计划新建20余座重要排涝灌溉建筑物,促进农业灌溉和区域经济稳步发展。
走进阜南县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下称“红亮箱包”)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
“以前老厂仅有1条生产线,只能容纳数十人,搬入新厂后,目前有8条生产线,可满足100多名当地村民就业。”红亮箱包总经理王超前介绍,企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工人待遇也极大改善。
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内箱包生产线上工人正在工作。 中新网 记者 韩苏原 摄“现在人均月工资3300元,较2020年增长32%。”王超前说,目前公司以出口为主,产品远销欧洲。“去年公司产值1560万元。今年上半年产值约1020万元,预计全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据了解,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分两期建设,总投资1.75亿元、占地83.3亩,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00余万元,带动民众就地就近就业500余人。
在王家坝镇仁超芡实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采摘已成熟的芡实。“我们采用小麦和芡实轮种,从8月到10月收芡实,可以收12茬。”基地负责人任超介绍,目前基地共流转土地520亩,每亩芡实年产值5000元至6000元,带动务工50多人,人均年收入可再多1.5万元。2022年注册了“王家坝振兴”商标,年产值300多万元。
“我们以市场为主导,采用订单化种植方式,推动蔬菜线上线下销售。”2016年,李亭大学毕业后便返乡成立颍上县十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辣椒等农作物育苗、种植、加工和销售等。
李亭介绍,公司已建成2万平方米现代化育苗工厂和2600立方米保鲜冷库,合作带动各类经营主体30多家,辐射带动农作物种植面积3600亩以上,年销售蔬菜4000吨以上。
道路整洁、绿树成荫,民居错落有致,瓜果蔬菜、绿植花卉掩映其间。在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风景煞是好看。
庄台,是淮河治水进程中诞生出的特殊防洪工程。早年间,当地村民为抵御水灾,或人工垒起台基,或以天然高地为基础,打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台。
航拍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 中新网 记者 韩苏原 摄近些年,通过实施庄台净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建设,打通了庄台主干道,铺设了污水管道网,新建了公厕、停车场等,庄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民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我们计划打造多彩庄台,围绕庄台不同特点,差异化建设,形成‘一环引领,六区共建、景村联动、全域发展’格局。”利民村党总支书记李敏说,在保留庄台原有风貌基础上,将结合存量空间注入多元功能业态,形成“7+1”庄台主题示范区,打造18个沉浸式、体验式未来乡村场景。(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