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发布新规 合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4-12-12 15:02:40 来源: sp20241212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12月12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公室主任王荣梅在京津冀三地共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人大常委会近日发布《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未来,三地将从深化区域产业协作、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等方面,集中优势科技资源,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在王荣梅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决定》明确了共同体建设的原则,包括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支持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创新功能互补机制,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推动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有序流动、科学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协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决定》明确,三地共同支持雄安新区创新发展,推动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推动创新型、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向雄安新区转移。

  《决定》还明确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环节的合作措施,包括三地共建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实施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围绕前沿优势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三地共建科技园区协同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等。

  “该立法项目既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又有紧迫的现实需求。”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杨金深说,立法工作专班全面梳理研究了2015年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来,京津冀在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方面取得的进展,力求所立之法回应发展关切、解决实际问题。

  一系列创新要素正在三地之间释放能量。

  11月29日,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揭牌成立。三地还共同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累计投入经费8700余万元,围绕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学等领域资助17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三地共同梳理并发布了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开放实验室)目录,积极推动企业或创业团队与三地研发检测服务机构开展合作。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志松介绍,截至2023年11月,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5620项,同比增长6.6%,成交额653.8亿元,增长77.6%。

  《决定》提出了更深入的举措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在资源开放共享方面,共同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开放共享,推动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合作。

  在人才培养使用方面,加强高等学校联盟建设,深化职业院校合作;健全职称资格、职业资格区域内互认制度,实行职称评审结果互认,鼓励双向聘任;开展人才和项目合作,协同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创新团队。

  在资金支持方面,《决定》提出,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作用,鼓励设立市场化基金,完善互认衔接的科技创新券合作机制。

  目前,河北省科技引导基金与中国国投高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设立国投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总规模10亿元;已投资支持河北省固安鼎材OLED有机发光材料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壮大了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本报北京12月12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