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7:16:08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网 北京3月7日电(记者 李晗雪)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于7日召开“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与利用”宗教界别协商会议。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界委员在会上各抒己见,关注“文物保护专业人才不足”“宗教文物文化内涵有待挖掘”等问题。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于7日召开“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与利用”宗教界别协商会议。图为会议现场。 中新社 记者 何蓬磊 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谈道,中国佛协近年积极进行文物古籍整理保护工作和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经多年努力,全国佛教界文物保护意识和能力已见提高,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希望有关部门为宗教活动场所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和支持。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也介绍,道教界近年将所藏古籍统一整理造册保存、改善古籍存储条件,并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举办了古籍保护管理研修班、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等。但当前道教界文物保护专业人才仍然不足,无力承担相关专业修缮活动。同时,文物管理部门和道教活动场所之间需要理顺管理职责。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指出,中国清真寺发展历史悠久,有大量珍贵建筑遗产和文物,但目前对清真寺建筑价值及寺内文物还没有充分认识、整理和发掘。例如,青海循化赞布呼清真寺在修建时将五角星、镰刀斧头、工字、领章等象征革命的图像雕刻到花砖上、装饰礼拜大殿天花板。“这是非常珍贵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需要我们整理宣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天主教主教团驻会副主席杨永强建议,简化宗教活动场所修缮资金审批流程、缩短拨付周期,保障宗教活动场所能尽早投入使用。同时,加强宗教活动场所修缮的综合统筹规划,在修缮中充分考虑文物的艺术价值、宗教内涵和基础设施改善需求。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也指出加强挖掘、整理、保护宗教相关历史遗迹与文物的重要性。他提到,如国内一些景教遗迹,国际影响非常大,也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有力证据;又如《万国公报》等教会期刊,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资料,其中的善本、孤本亟待保护。
此外,多名委员都发言提到,宗教活动场所自筹资金能力较弱,建议有关地方和部门编制文物保护预算时,加大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支持。
针对宗教界委员的发言,中央统战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同志作出了积极回应。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出席并讲话。(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