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20:39:48 来源: sp20241215
相比梁毅辰,在300万粉丝的心里,名字听起来又土又风趣的“苟胜老师”才是他们最熟悉的人。通过一条条幽默诙谐的原创短视频,梁毅辰把对讲台的热爱延伸到了互联网上,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热爱融入科普作品,为更多人了解航空航天提供了桥梁。
误打误撞,开启航空航天科普之旅
35岁的梁毅辰是西安航空学院的一名老师,也是一名“网红博主”。2019年,他误打误撞开启了航空航天科普之旅,“看到很多人在平台上做航空航天科普,讲了一些好玩的东西,但讲得往往都不对。”作为老师的梁毅辰觉得“很着急”,为了纠错,他把自己的教学视频传到网上,“睡一觉醒来”,意外收获的粉丝让他“走上这条不归路”。
4年的时间里,他一边课上带学生,一边挤时间做短视频,200多条原创航空航天主题短视频见证了梁毅辰的科普之路,也让他对科普事业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他坦言自己“不是网红”,“因为科普博主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作支撑,需要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
“孩子喜欢你的短视频,几乎每周都在看。”接地气的表达让不少初高中生成为梁毅辰的粉丝,但在他的评论区和受众群体中,不乏来自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士。梁毅辰坦言,10余年的专业学习形成的习惯,让他更容易留意到错误的说法,自己的视频里“专业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科普博主和老师两个身份,他都同样热爱
如何让航空航天爱好者“爱看”,还把知识讲明白,梁毅辰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怎样区分不同型号的战斗机,不少航空爱好者为此“吵翻了天”。利用给母校西北工业大学筹建航空博物馆的机会,梁毅辰灵机一动“就地取材”,利用自己的身高与机型的对比,帮助网友直观辨别歼7、歼8、飞豹等机型的差异。
“有点像摩托车开动的声音,而非轰隆隆的声音。”在天问一号发射现场,他听到了长征五号发射的声音,“和想象的不太一样”。“火箭发射的过程中,内置的多台发动机同时启动,声音的波峰波谷互相重叠,产生类似的效果。”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梁毅辰向在航天院工作的同学、物理专业研究者请教,也和其他的科普创作者讨论,为此还用仿真软件做了声波模拟。在梁毅辰的视频里,这样出于好奇的“较真”不在少数。
忙于航天科普,梁毅辰的时间和快乐被一分为二,但对于科普博主和高校老师两个身份,他有着同样的热爱。父母都是老师,他说“当老师是家传的手艺,不能丢”,更重要的是“站上讲台更像是一场精神的休憩,尤其是台下有良好互动的时候”。他带学生参加专业比赛,甚至是做航空科普。
“依靠教学火出圈本身挺让人开心的”。面对不少人“老师做短视频是不务正业”的质疑,梁毅辰觉得两者并不冲突。他说,在制作短视频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学习和梳理,这对于教学本身颇有裨益,他也会将更多有养分的内容带给学生。
围绕教师这个“老本行”,梁毅辰也将科普的思路带入其中。从2021年开始,他和其他专业课老师尝试给学校的管理学、英语、文秘等专业学生上航空航天通识课。为了让文科生能听懂,他把技术内容的部分缩减,更多引入载人航天精神、大飞机精神等通俗易懂的内容,“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和航空航天有联系”。
相对于大众科普,梁毅辰认为教师要接受更加严格的科研挑战,要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支撑科研和教学。这也让他在兼职科普的同时,选择重回母校成为一名在读博士。“大众科普的压力相对较小,拍一个视频,解读一个主题,说明白了就行。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相对要更加深入。”梁毅辰说。
不太在意回报,要埋头坚持干下去
这两年,梁毅辰线上科普的脚步加快了,他不仅持续了日常的选题,还承担了科协等专业机构的科普项目,每周一次的出差也几乎变成了固定节奏,受邀参加火箭发射、航天开放日、航展等活动,让他有了对中国航空航天发展的新体验。
在梁毅辰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以长征五号为背景的照片,拍摄于2022年10月“梦天实验舱”发射前夕。“在海南文昌‘长征五号’火箭转运现场,当直径5米的‘巨人’出现在眼前,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和震撼,我想,是中国航天人把它做出来了,这些人里有我的同学和老师,是中国航天人的集体智慧结晶”。
当天晚上,梁毅辰和“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指挥员廖国瑞的对话,至今还让他记忆犹新,他说“他们也许一开始并不熟悉航天,但在岗位上面对大大小小的事情,样样都做到了极致”。最让梁毅辰难忘的是,当温文尔雅的廖国瑞给自己重复“5,4,3,2,1”的现场发射指令时,“他似乎变了一个人,浑身瞬间充满了力量”。
记录了越来越多的航空航天现场,见过更多像廖国瑞这样自己心中的“六边形战士”,梁毅辰对航空航天人的奉献和坚持有了新的理解,他说年轻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太在意短期的利益和回报,要埋头深入坚持干下去”。
这两年,梁毅辰先后被评选为“陕西青年好网民”、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优秀创作者,获得“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以及最具人气奖”等,虽然赞誉多了起来,但梁毅辰觉得,“对科普工作来说,荣誉本身就是一种监督形式”。
“如果说热爱有什么用,就是让我坚持一路走下去”。从讲述航空航天故事到近距离感受航空航天的发展,梁毅辰对航天科普的热爱只增不减。他期待着航天科普能有更多的“合力”,也盼望着能有更多的平台被打通,更多的人才加入航空航天科普事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亚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