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22:58:55 来源: sp20241123
林子不算大,总面积1207亩,在福建宁德周宁县8.4万公顷的森林总面积中,只占不到1‰。
从荒山到青山,数十年间,这片林子里的每棵树都倾注着黄振芳一家的心血。
林子位于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是黄振芳的家庭林场。
40年前,后洋村还很穷,黄振芳一家更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那时候,家家户户穷得叮当响,谁家没钱,就上山砍几棵树。久而久之,山被砍秃了,也没能富了口袋。”黄振芳的儿子黄传融说。
上世纪80年代,中央出台政策,明确林木谁种谁有。可是,对于新政策,村民们一度顾虑重重,踯躅不前,“林业收获周期长,至少得10多年吧,等太久了”“种树啊,还不如打工赚钱快”……
“穷怕了”的黄振芳决心放手一搏,在绿水青山中找出路。他算了一笔账:当时,1立方米树木就可以卖1200元。假如1棵树能赚1元钱,种1000棵就能赚1000元钱。
说干就干!黄振芳贷了款,毅然带领全家上山开荒、挖穴、种树。
那几年,黄振芳成天与树为伴,对树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引进速生林,以弥补树木生长慢的缺点,还在速生林中套种了马铃薯、玉米等,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增加收入,还清了贷款,还有盈余。
黄振芳的事迹传开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越来越多的村民扛起锄头,植树造林。当地党员干部加大政策宣讲力度,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和村民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时光流转,小树已参天。家庭林场也从黄振芳传给了黄传融。
午后,黄传融在林场除草。林下,草珊瑚结出了红色的果实,黄精正等待来年春天的新叶。“等来年丰收,收入很不错的,还有林下养蜂,一年就有60多万元!”黄传融说。
林子里有座管理房,住着黄振芳一家。2020年,黄振芳的孙子黄宇斌从深圳返乡,也一头扎进了林场。管理房内,货架满满当当,不少产品就来自林场。角落里搭起一方小小的直播间。“这片青山就是我回来的理由。”黄宇斌说,“我希望将新思路带回林场,把这里的绿色产品推广出去。”
11月22日,林场迎来几名老熟人。“老黄,又来看你了,最近怎么样?”宁德市林业局局长黄晓莺问道。这已是她今年第七次来黄振芳的家庭林场了。35年来,宁德传承“四下基层”精神,今年以来又将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
黄晓莺一行在林场走走停停,看变化、聊问题。一年前,也是在这里,黄晓莺萌生建设智慧林场的想法。原来,林场人气渐旺,管护压力也随之增大,单靠黄振芳一家,明显力不从心。
那次回去后,黄晓莺便组织人员制订智慧林场方案。前阵子,方案进入实施阶段,黄晓莺这天是来跟踪问效的。林场内,无人机等设备正准备入场,红外摄像头已有分布。
一片林,除了黄振芳一家三代的操持,如今更多了科技力量的守护。“以黄振芳家庭林场为试点,今后我们还将推动全市智慧林业建设。”黄晓莺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9日 04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