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0:05:02 来源: sp20241221
河北省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局部)。 秋 笔摄
挖掘村落资源、记录梯田文化的过程,如一条纽带,进一步加强了村民与土地的情感联结
王金庄坐落在山谷间。这个自然村落包括5个行政村,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2年,河北省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王金庄亦在遗产中心区。
石头,是读懂这片土地的关键词。600多幢明清建筑风格的石墙民居,2000多米长的石板街,500多条石砌小巷,还有随处可见的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桥石栏、石碑石碣、石井石窖、石槽石臼……走进王金庄,人们仿佛走进一个石头博物馆。
最重要的,当然是壮美的石堰梯田。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属于典型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这里地处太行山东麓,是缺土少雨的石灰岩山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首民谣道出了王金庄人对自然环境条件的感叹。为了生存,当地人从元代开始“叠石相次,包土成田”,创造了向石头山要地的奇迹。经过不懈努力,垒筑出长近1.5万千米、高低落差近500米的石堰,围出总面积2768公顷的梯田。规模宏大的涉县旱作石堰梯田既是涉县山区人民发扬“愚公精神”的写照,也蕴藏着尊重自然、巧用自然的农业智慧。
凭借世代累积的梯田修造技术、农作物种植和管理技术、作物抗灾和储存技术等本土生态知识和生存智慧,当地村民培育出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原本没有多少物种能够生存的贫瘠之地,如今却建立起了“种子银行”,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典范。2021年,在昆明市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被评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之一。
正是当地百姓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精心呵护,以及在适应自然环境中的智慧创造,才有了涉县旱作石堰梯田这样独特而具有价值的文化景观和社会形貌。中国丰富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莫不如是。如今,传统农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如何应对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挑战,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普遍课题。
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带着一支研究团队,开始在王金庄安营扎寨,希望与村民们共同探索出一条家园营造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以普查的形式,让村民全面地盘清家底,深刻理解石堰梯田的价值?
2018年,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农民自发组织的“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开始运作起来。他们成立了工作组,翻山越岭,调查记录每一块梯田的历史与现状、每一种作物的类别与品种、每一处地名的由来……由此,村民们开启了“重新发现家乡”之旅。对梯田历史的敬畏,对先民们奋斗精神的认同,深深铭刻在村民们的心里。
这次普查的结果,最终以文化志丛书的形式呈现。这套丛书记录了王金庄9类地貌的420个地名,也展现了村落社会一整套冬修、春播、夏管、秋收的农耕技术体系,以及从种子到餐桌吐故纳新的循环周期。勤劳的王金庄人总是利用冬闲时节修田扩地,但这也是修梯田最艰难的时候。“天寒地冻的严冬,每每清晨,石头上总被厚的冰霜所覆盖,手只要触摸,总有被粘连的感觉……双手长满老茧,手上冻裂的口子,经常有滴滴鲜血浸渗在块块石头之上,但人们仍咬牙坚持修筑梯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参与普查的王金庄村民、退休教师李书吉写下深情的感言。
唤醒人们对土地的情感,村庄发展才能拥有内生动力。孙庆忠教授认为:“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助力现代乡村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蓄积着力量。”挖掘村落资源、记录梯田文化的过程,如一条纽带,进一步加强了村民与土地的情感联结。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3日 07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