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08:01:59 来源: sp20241109
在周边传播理论提出十周年之际,2024年8月12日,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指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宁夏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周边传播论坛在宁夏银川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打造周边传播共同体 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范卫平、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炜、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中宣部中国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陆彩荣、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办主任杨柳,宁夏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兼台长吴静、宁夏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张仁汉、山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吕芃、贵州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先宁、海南广播电视台台长郭志民等十几个省级广播电视台的负责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共议周边传播理论的多重价值,共谋国际传播的突破与创新之道。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范卫平在论坛致辞中说,本次论坛向世人呈现了周边传播理论提出十年来如何从一个崭新的传播学概念发展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理论体系的过程,分享了周边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及其价值,展望了周边传播理论未来发展的趋势。建立周边传播机制建设是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举措,也是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在致辞中表示,周边传播不仅需要关注媒体的周边传播,更需要关注文明与文化的周边传播。周边传播理论可以为实践提供重大指导。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杨柳在致辞中表示,周边传播理论的活力、张力正在不断彰显,对推动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宁夏电视台将充分发挥周边传播主体的重要作用,辐射西北周边国家,全面讲好中国和宁夏的精彩故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陈刚在致辞中强调了周边传播理论的重大创新价值与应用价值。他表示,周边传播理论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发布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原创理论”名单,不仅是对陆地教授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中国传播学自主创新努力的支持。
本次论坛的开幕式上,宁夏广播电视台丝路传播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并聘任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陆彩荣、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毛振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媒体中心秘书长冷凇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兼《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徐剑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传媒》期刊杂志社社长杨驰原、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我苏国际传播中心总监仇园园为丝路传播中心智库专家。
本届论坛共有周边传播主题论坛、周边传播与创新论坛以及对阿拉伯与中西亚传播与创新论坛三个板块。上午的主题论坛由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主持,来自中国外文局、中宣部新闻出版研究院、五洲传播中心以及中国社科院、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的10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为了让与会尽快地了解周边传播理论,陆地教授在主持论坛发言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区分了“边界”和“周边”的差异:边界是空间、信息、能量或现象中断的产物;而周边则是空间、信息、能量或现象延展或联系的对象或介质。世界是由大大小小的粒子或粒子团构成的,客观上是无限连续的,主观上是有限断离的,可谓是一种断而又续、续而又断、藕断丝连的实体或现象。周边传播现象是万有引力般的普遍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之中。
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现机关党委书记陆彩荣从孔子周游列国的周边传播实践讲起,讨论周边传播在对外传播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尽管外延、界线有所区别,周边与国际仍是相互联系、相互共鸣的关系。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第三世界是基础。周边传播必然会在国际传播体系与机制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的建设性作用。
中宣部中国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围绕“城市形象的周边传播路径与创新”主题进行演讲。他指出,凡有周边,必有关联;凡有周边,必有多边。因此,提升城市形象有四个路径:第一,提升城市自身与周边的关联度;第二,提升城市形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注点;第三,发展城市关联与关注的理念;第四,扩宽城市关联的路径、探索多样化的互动形式。
五洲传播中心对外传播中心主任李缅在周边传播视域下考察了我国边境外宣实践,指出了外宣中三种主要的合作方式:海外媒体平台共建;国际合作,定制内容;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互动,扩大传播理念。周边传播理论对边境外宣实践有三点启示:第一,依托地方做好内周边传播;第二,发挥联合制作特色做好边境外宣;第三,立足综合业务优势做好“一带一路”国际地区传播。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徐剑教授着眼于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出海情况,以《东南亚周边传播:中国文化出海的探索与实践》为题进行演讲。基于东南亚地区的在地性考察,他首先指出了东南亚地区作为周边国家在中国未来新型国际关系体系构建中的战略性作用,并进一步为文化产品“卖出去”提供了建设性指导:第一,需要符合当地文化价值观;第二,需要具有包容的文化传播精神;第三,需要使用线上线下多空间的传播渠道。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徐江善教授指出,立足时代、树立元软实力思维是增强周边传播文化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的有效方式。同时,还需充分利用数智技术,将传播与算法相结合,构建起多渠道、立体式传播体系。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讨论了中华文化“和谐”价值理念的周边传播实践。他指出,和谐价值理念具有普适性,世界文明史就是一部世界和谐史。周边传播为和谐理念传播提供路径指导:政府推动传播;开展公共外交;生产和输出优秀的文化产品;增强媒体的有效传播。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教授就中国本土传播理论构建的困境进行反思。他指出,中国本土传播理论建构的争议化、西化、传统化和急功近利化都导致了中国本土传播理论建构的困境。周边传播理论从概念、外延、内涵等实现了理论自洽,实现了中国本体传播学理论从零到一的理论突破。周边传播具有空间位置的直接邻近性;时间上的连续性;传播主体的平等性;传播内容的生活性;传播手段的全方位性;传播效果的和睦性六大特征。在未来的研究中,周边传播理论的发展有五个发展目标和方向:达成共识;从学术范式和评价维度上制定学界刚性评价;持续根植本土实践,扎根中国语境;积极对接世界,激发世界共鸣;在基础概念被理论上持续琢磨创新。
《传媒》杂志社社长杨驰原讨论了周边传播理论的价值与传播。他认为,周边传播理论具有理论开创性、现实切合性、体系严整性、应用广泛性四大特点,需增加学界期刊、论文对其的使用率、精炼理论、推动相关实践落地,以供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传播学院崔保国教授以“中国文化周边传播的话语体系研究”为主题进行演讲。他认为中国的传播应当从周边起步,从有限的空间向无限的空间循序渐进、由近及远地传播。
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毛振华教授分享了浙江地方文化多语种国际传播的探索与实践。他指出,在对外传播实践中,第一,需要聚焦学科优势,强化国际传播人才支撑;第二,需要聚焦载体创新,提高传播效能;第三,需要提高传播主体意识,积极融入主场外交大格局。
第一分论坛——周边传播与创新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教授主持,12位专家就如何深化周边传播理论研究献计献策。
在论坛伊始,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副校长侯赛因拿督发来视频贺词,中国区顾问王统先生进行了翻译。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余敬中将互联网运营与周边传播理论进行充分结合。他指出,移动互联网是最适宜周边理论生发的土壤,短视频去中心化的算法发暗合了周边传播理论的规律。信息传播的过程,即流量爬坡的过程,就是从私域到公域,从自主体自周边到他主体他周边的过程;用户增长的过程,就是从公域到私域,从他主体他周边到自周边自主体的过程。
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运营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华文化周边传播院院长崔燕振指出,“内容出海+平台出海”模式助力中国国际传播效能,“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助力我国国际APP不断向海外传播、内容IP版权不断出海,中国文化的多彩魅力不断向海外地区逐渐扩散。
洛阳市偃师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申俊涛讨论了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周边传播与互动,认为城市形象的传播应当从周边开始,逐渐辐射到文化的周边、区域的周边。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邓秀军教授阐释了周边传播中的边界意象及其对国家形象构建的作用。他指出,边界是国家边缘与他国的接触面,是国际形象建构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可分为自然边界、人文边界和社会边界。自然边界包括作为领土冲突与争夺点的山岳、江河、桥梁与渡口、岛屿;人文边界边界有边关、口岸、机场与边关人员;社会边界则包括个人作为边界和机构作为边界两个方面。聚焦边境对提高周边传播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宁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李世举教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地区信息的周边传播路径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从历史脉络与当代实践角度溯源宁夏古代周边交往与当代对外传播实践,并进一步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类问题的基石,其核心是建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使命感,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审视民族地区周边传播路径,应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他认为路径构建有三:第一,需要着力构建观念精准、空间准确、内容正确、渠道合理的精准传播体系;第二,寻找共通传播议题的挖掘;第三,提升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周边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桂亭教授归纳了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主流媒体四种周边传播模式:硬内容的硬传播、硬内容的软传播、软内容的硬传播、软内容的软传播。他进一步指出,主流媒体应加强周边传播的民间化,将人民的声音和生活纳入传播范围。
重庆交通大学中国交通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红秀教授对中国交通周边传播现状与特征进行实证分析,使用莫兰指数对中国交通周边传播空间进行分析,发现交通周边传播空间有正相关性、合作性等特征。他指出,中国在实施“交通强国”战略时,需要尽量从区域经济水平和交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出发,增加对中西部交通建设的投资,改善中西部交通设施落后的现状。只有缩短与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交通发展的差距,中西部的交通周边传播才能得以改善,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显著提升。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东北亚周边传播研究院院长郑敏从历史研究与文明探源为基础,以周边传播理论为理论视角,划分了汉语言文化在东北亚地区发展的萌芽区、发展区、弱化期、振兴期四个时间周边,归纳了传播中移民传播、官方交流、贸易往来、汉籍传播四大传播途径,分析汉语言文化在东北地区周边传播遭遇的周边传播环境不稳定、内容待整合两个瓶颈,并为汉语言文化在东北亚发展传播的路径提供优化建议:一是搭建汉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二是官民并举驱动汉语言文化传播;三是新旧媒体平台多样化传播;四是大力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魏文楷教授指出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周边传播面临的三大问题:信息误读;媒介环境的复杂性与碎片性;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冲突。
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徐园媛教授讨论了“两路精神”周边传播的困境与路径建议。她认为,“两路精神”具有政治引领价值、文化旅游价值、工程创新价值、国际传播价值,但目前存在重史轻实、重理轻情、重单轻合三大挑战。因此,应强化三大路径:第一,以史为基,发掘两路精神内容深度;第二,以情为系,进行情感勾连;第三,以民之名,丰富两路精神的传播主体。
《新闻爱好者》副主编刘勰以“黄河文化赋能文旅融合的符号创意解析与效能提升路径”为题进行演讲。他讨论了黄河文化铸牢同根同源的民族意识、根脉相融的集体记忆等符号意义以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并阐释了文旅融合实践中黄河文化的符号创意,并以周边传播理论为指导,为文化融合的国际传播效能路径提供建议。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省拔尖人才彭翠基于周边传播理论,从文化、政治、情感和认知四个维度探析《通向繁荣之路》的传播策略,归纳了《通向繁荣之路》基于周边传播叙事的三种叙事模式:从边缘到中心(可视化技术成为了凸现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从中心到边缘(宏大叙事转为平民叙事)、从中心到中心(增强对话主体的双向互动意识)。
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陆地教授、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桂亭与与洛阳市偃师区委书记彭仁来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第二分论坛——对阿拉伯和中西亚传播与创新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主持,来自西北、西南、华东、北部的7家媒体进行发言,分享了业界进行周边传播与对外传播实践的感悟与体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宁夏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吴静介绍了宁夏电视台对阿拉伯地区传播的实践成果。她指出,对外传播不是对空言说,再宏大的传播目标都需要阶梯式、精准式的传播,也需要落地受众精准的实践。因此,宁夏电视台在实践中不仅加强主流媒体作品传播出海实践,也不断适应趋势加强新媒体矩阵,努力增进传播效果。
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芃介绍了山东电视台面向东北亚地区(韩国、日本等地区)的传播实践。他提出,在电视台的传播实践中,不仅要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还需要勇于创新。泰山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实践证明,要做时代化的创新传播、超现实数据人的传播实践、闪电魔方的AI创新证明,需要不断加强智能化的创新传播。
云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雷激以“谁来讲”“讲什么”“在什么地方讲”三个问题为轴开展演讲,并以云南广播电视台的外宣实践回答了以上三问。“谁来讲”启示云南广播电视台需要借对象国受众之口、“借船出海”进行传播;“讲什么”启示传播实践中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体的共情传播;“在什么地方讲”启示需要将传播内容的平易近人化与生活化,将对外传播传播嵌入日常生活。他指出,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省电视台将不断加强传播效能,使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传播至世界各地。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副总编辑邓金木介绍了福建国际传播中心的传播实践,在福建国际传播中心对台传播中,多项举措软硬兼施、同步施行:既使用Facebook、Tiktok、小红书等平台对台进行传播,围绕热点话题对绿营进行硬性揭批与斗争;也采用发布独特视角短视频系列故事“阿根的故事”、打造两岸媒体人CP等方式增进软性传播效果。他指出,媒体机构对外传播应多管齐下,不断构建新格局、扩展新渠道、开创新模式,打造国际传播新高地。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部主任宝力格分享了对蒙古地区周边传播实践的经验。宝力格主任指出,内蒙古电视台的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做更加贴近的传播;第二是文化传播做头阵,从需求端打开传播切口;第三是多平台多种内容联动,形成国际传播矩阵;第四是积极筹备活动,提升平台影响力。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部主任、我苏国际传播中心总监仇园园分享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时代对外传播的三大路径:第一,小切口讲好大故事;第二,聚平台之力,分圈层展开对外传播;第三,以文化互鉴为轴,提升传播效能。
贵州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李盼盼介绍了贵州国际传播的背景、现状与措施,并介绍了贵州媒体如何助阵村BA的经验,为媒体机构开展周边传播实践提供了新兴方法论指导。
在论坛的最后,陆地教授总结道,在宁夏广播电视台的支持下,第八届周边传播论坛在历年的周边传播论坛中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安排最流畅的一届。各位领导、学者、专家和媒体负责人的发言具有五个特色:主体多元、信息密集、成果丰富、观点新颖、建议可行。随着周边传播理论研究机构的不断增加和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周边传播研究将在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基础理论、为国家周边外交、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三大成略”提供理论支撑的同时,继续深耕地域文化和行业文化的周边传播研究,为打造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体系探索不止,创新无休。
本次论坛的媒体支持机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传媒》《对外传播》《新闻爱好者》《青年记者》《新闻与写作》《当代传播》《新闻界》《周边传播网》的负责人等也参加了本次论坛。
(责编:曹淼、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