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郎”王新元:以针线为笔墨 绣出青铜器之美

发布时间:2025-01-08 05:44:55 来源: sp20250108

   中新网 广州10月13日电 题:“广绣郎”王新元:以针线为笔墨 绣出青铜器之美

   中新网 记者孙秋霞

  一块黑色画布,经过上千种颜色层层叠加,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的春秋莲鹤方壶在一针一线中逐渐显现,细腻的纹理和锈迹斑斑的器身呈现出历史沧桑感,方壶顶端的仙鹤仿佛引颈欲鸣,远看像一幅色彩饱满、层次丰富的油画。

  这是王新元第一幅广绣青铜器作品。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广绣传承人,他在题材和绣法上从未给自己设限,开拓性地以青铜器、动物、漫画等为主题,让广绣进入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

图为王新元介绍第一幅广绣作品莲鹤方壶。 中新网 记者 陈楚红 摄

  “传统广绣主要以岭南画派作品为主,我一直想挑战和突破自己,2006年开始绣青铜器,希望利用广绣技艺让这些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近日接受 中新网 采访时说。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与潮绣合称“粤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又吸收西洋的艺术风格,一度引领欧美社会时尚。

  出生于裁缝世家的王新元,是一名“80后”,五六岁开始接触绣花,13岁便可在一块白绢上绣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自第一次接触广绣后,他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学习广绣二十余载。

  王新元回忆道:“2001年,退伍后我来到广州,寻找人生出路,在陈家祠看到恩师吴玉珍的广绣作品,那是一幅人物肖像,在一块白布上能够绣出这么精美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

图为王新元展示广绣针法绣“青铜器”的细节。 中新网 记者 陈楚红 摄

  广绣主要针法有“钉、垫、拼、缀、铺”五种,在王新元看来,广绣针法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将针法融会贯通,“针法是基础,绣法是灵魂”。

  王新元喜欢将自己的爱好与广绣创作结合起来。当他在河南博物院看到莲鹤方壶后,深受震撼,壶身上的各种纹饰精美绝伦,令他赞叹不已,绣青铜器的想法在他脑海里油然而生。

  “这幅作品构思就用了半年,绣了一年半的时间,最难的地方在于配色,以前一幅广绣作品最多需要百余种颜色,但是绣青铜器远远不够,我不断叠加颜色,锈迹斑斑的感觉才慢慢出来。”王新元说。

  完成第一幅青铜器作品后,王新元又开始绣兽面纹方罍、西周颂鼎等系列广绣青铜器作品。他告诉记者,每一幅青铜器作品的针法都不同,绣法也不一样,配色通常多达上千种。

  近来,王新元开始挑战动物类题材。他绣的最多的是马,其毛色光泽丰满、渐变自然,眼神生动传神,似乎在与观者对话。“绣动物最难的是眼睛和神态,颜色过渡是否自然以及配色是否丰富决定了一幅作品的成败。”王新元说。

图为王新元展示蚕丝劈线。 中新网 记者 陈楚红 摄

  广绣曾在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期盛极一时,出口订单源源不断,广州绣坊、绣庄更是成行成市。然而,受机绣、电脑绣严重冲击,现时广绣市场逐渐萎缩,不少从事广绣的手艺人纷纷转行。

  “当前,广绣面临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传承队伍年轻化,这也是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王新元说。

  为了传播广绣文化,王新元建立了广绣传承基地,长年开展广绣兴趣班和基础班,并走进校园、社区等,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广绣。他还主动对接职业院校,探索非遗广绣“中专-大专-本科”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路线。

  近年来,王新元还将广绣带到海外,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新西兰、印尼、塞尔维亚等多国进行现场教学,吸引不少当地人学习广绣。他说:“我希望每个国家都有广绣的传承基地和研学基地,这样广绣就不会面临断层危机。”

  在广绣题材上不断创新的同时,王新元和团队还开发出一系列带有广绣元素的首饰、香囊、丝巾、领带、扇子等,让广绣走出“画框”,被大众“看得见,摸得着”,更能消费得起。

  退伍军人转行做“绣花郎”,这是王新元的半生写照。两种身份对于他来说,毫无违和之感。他说:“以前我拿着枪在边防保家卫国,现在拿起绣花针也是文化传承的战士。”(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