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4:11:30 来源: sp20250105
航天石墨套管的打磨精确到0.05毫米,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八三厂最年轻的全国技能冠军胡兴盛,见证了其生产过程从“人力做工”到“机器出品”的跨越式突破。
二八三厂智能化生产车间运转着形式各样的航天制造装备,有不少发明创造出自这位年仅25岁、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职工”等荣誉的青年技师之手。
航天这两个字,对于胡兴盛来说,非常具有感召力,“能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变为现实,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18岁那年,中专毕业的胡兴盛进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主修电子电气应用与维修和数控技术专业。在技校注重实践的浓厚氛围里,他逐渐对研制航天零件产生了兴趣,学习心态也发生了转变,“以前是被动学习,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后来‘开窍了’,想通过主动学习证明自己”。
在校期间,胡兴盛努力提升技术,多次参加山西省各类技能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毕业后,胡兴盛选择加入航天事业,成为航天装配厂的一名数控维修工。
真正走进大国重器的生产车间,原本踌躇满志的小伙子却显得畏手畏脚,“航天产品价值高,装配难度大,稍不注意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胡兴盛时常担忧因为自己的失误影响全队的操作速度。彼时,一位老师傅猜透了他的心思,耐心劝慰他,“如果因为难度大而不敢尝试,这些航天产品如何按时交付?国家航天事业如何发展?”老师傅的话让胡兴盛吃了颗“定心丸”。
刚入职不久的他参加了航天科工集团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比赛,并没有取得好成绩。“这给了我当头一棒,说明我的技术还远远不够”,胡兴盛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不足,面对挑战反而激发了他攻克难题的斗志。
经过沉淀后,他参加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工”赛项。两个月的集训里,胡兴盛历经成百上千次练习,对每一个考点详细分析,白天进行项目实操训练,晚上学习理论知识,最终一举夺冠,评委们评价他“全场动作最规范”。
“只有技能好,才能做好弓箭”,胡兴盛始终坚守这样的信念。随着智能航天的不断发展,胡兴盛将工作重心落在航天制造装备的提质创新上。他和同事们组建了“创客”团队,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需求发明创造,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迭代更新。
“通俗点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航天装备加buff”,胡兴盛介绍,石墨套管自动打磨装置便是其中的一项典型成果。
石墨套管打磨是航天生产中一道重要的工序,精度要求精确到0.05毫米,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以前打磨只能依靠人工,打磨一件产品最快也需要40分钟,不仅耗费人力、时间,还容易磨废”,因此,胡兴盛认真思索:到底怎样才能够对传统的石墨套管打磨方式予以改进?
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胡兴盛只得“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和改进,胡兴盛最终寻觅到一种金刚石磨具,“不但磨削稳定性良好,耐磨寿命还非常长久”。另外,对于磨削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问题,胡兴盛借助3D打印技术加以解决,效果显著。此后他又研制了自动化轴承涂脂设备,改变了现有人工涂脂方式,效率大大提升。
智造航天重器,筑梦航天强国,每当一个航天产品顺利交付,胡兴盛都心怀期许,“我们离天空更近了一步”,他说,“能把青春挥洒在航天事业里,是特别值得的事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尚君 实习生 陈星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杨曦、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