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来论:建好科技小院,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发布时间:2024-11-23 11:45:22 来源: sp20241123

2016年开始,云南大理州为保护洱海生态,投入了巨大资源以及人力物力,甚至采取了有机肥代替化肥、禁种大蒜等措施。然而几年过去了,洱海水质的改善并不稳定,农民的收入还变少了。“古生村科技小院”,解决了这一“两难”困境。

“古生村科技小院”,坐落在云南大理,是以张福锁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组建多学科导师指导团队,带领一大批青年学子,致力于保护洱海,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说:“没有科技小院的集群,我们的研究和洱海污染治理之间就是一道墙,“这道‘墙’使得我们的研究是研究,治理是治理”。然而“古生村科技小院”在保护环境、保护水质的同时,科学化地调整种植结构,采用更适宜地、提质增效地种植生产技术。做到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能够同向而行。

对于“古生村科技小院”而言,最近的好消息不断。特别是,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中,“古生村科技小院”更是在全国科技小院的比拼中荣获一等奖。

2020年,科技小院首次引入赛事机制,通过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交流并推选以科技小院为载体和范式、深入农业农村一线的科技强农优秀案例,推动全国科技小院创新创业有成效,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服务以及技术、物资支撑。

一个院落,几间农舍,不仅蕴藏着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更孕育着“三农”的美好未来。

15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团队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一个个科技小院在全国许多乡村安家落户、遍地开花,科技扶贫的果实越结越多。科技小院师生们通过“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农业技术示范应用新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从种到收、全程“保姆式”系统服务,帮助老百姓实现增产增收。

近年来,一些高校将学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探索科技小院学生培养模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协力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农民可用的田间技术,提升科技直接服务种田的能力;农户通过接受农技培训、参与科普活动、提升科学素质,真正成为当地的农业科技人才。

2024年是科技小院“诞生”的第15个年头,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涉及222种农产品,覆盖农业行业中的59种产业体系。随着加入院校和师生数量增加、产学研用成果凸显,科技小院模式也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已推广到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科技小院服务模式也从最初帮扶一家一户的1.0模式发展到如今通过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3.0模式。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小院”虽小,却大有作为。深深扎根于农村大地的科技小院,正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科技和人才,正是科技小院为农村带来的宝贵财富,高校师生与广大农民的力量汇聚,成为生生不息的乡村人才振兴源泉。

(责编:赵春晓、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