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堰河村:“砍山”变“看山” 迎来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17 06:42:59 来源: sp20241117

原标题: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堰河村:“砍山”变“看山” 迎来新发展

  俯瞰堰河村民俗园。资料图片

  游人在堰河村的山野农场游玩。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村民何祖运右肩扛着一棵树,左手局促地垂在大腿一侧,脸上露出尴尬苦涩的笑——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93年,挂在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堰河村的村史馆里。拍下照片的,是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如今,两人再次忆起当时的情景,都有恍如隔世之感。

   “为啥偷砍树?”闵洪艳当时问道。

   “儿子上学,没有伙食费。”何祖运回答。

   “今天为儿子,以后孙子怎么办?”问出这一句,当时的闵洪艳也沉默了。因为,他也在想破脑袋苦苦寻找答案。

   堰河村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方。靠着这些“巴掌田”“鸡窝地”,村里人肚子都吃不饱,何谈发展产业?“堰河村一度‘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村民‘吃粮靠供应,用钱靠砍山,住房干打垒’。”闵洪艳说。

   拥有80%以上山场面积的堰河村,困顿于山,出路也在山。堰河村在砂砾石山的石渣土上开启“种树模式”,即使寒冬腊月也不休息。再硬的石头也硬不过山里人的骨头,他们用钢钎、八磅锤,硬是从石头上凿出种树的坑。茶园、杜仲林、松杉林、花椒园……村里2.1万亩山场全部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达81%。

   渐渐地,有不少城里人开始来村里“看风景”。他们在山里转悠,累了在竹林里、小河边歇脚,中午就拿出自己带的面包、快餐面就着矿泉水充饥,也有不少人到村民家里询问有没有饭食。

   “为何不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闵洪艳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个新机遇。

   “几口馍馍,几口咸菜,最好的也就是山区的腊猪肉,城里人愿意吃咱这些?”想法一提出,全是反对声。

   看着闵洪艳为动员发展农家乐的事儿碰了一鼻子灰,妻子李桂茹决定自己先蹚蹚路。说干就干,他们把堰河村第一家农家乐的选址定在了马槽沟的废弃老林场。农家乐开业第一个月,平均日接待量超过500人次,翻台率超过300%。

   很快,堰河村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今,堰河村超半数农户经营农家乐,民宿也布满村庄。“一个农家乐挣个十来万元,一间民宿少算也能有几万块的收入。”村里福德楼民宿的负责人闵谷月说。

   曾经偏僻落后的穷山村,如今人流如织、顾客盈门。堰河村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又摆在面前,如何避免发展乡村旅游后,淳朴乡风受到商业浸染,甚至出现宰客杀熟、恶性竞争的不良风气?

   为此,堰河村成立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探索出“统分结合”的合作经营机制。

   统,就是在村党委领导下,依托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对所有从事旅游经营的农户实行“四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价格,做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全村对所有农户房屋和民宿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风格;注册“堰河香”农产品公共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分,就是在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尊重农民自主经营权,激发内生动力。在合作社接待的团队游客方面,实行轮流派单到各经营户。同时,鼓励农户开发特色菜品,既稳定经营户收入,又优化了游客体验。

   “这种机制,让经营户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融洽。”说话间,闵洪艳带着记者走进堰河村二组78号。村民冯毕建迎了出来,他早年外出务工闯市场,近些年在堰河村开民宿、经营农家乐,还自酿米酒。

   “来,尝一口。”冯毕建从酒缸里舀出醇厚的酒浆,打开话匣子,“看,这沿街都是经营户,出门把钥匙往邻居那儿一搁就行,要是有人买东西,邻居扔下自己生意就帮我张罗起来。”

   挨着店铺,冯毕建修了个冷库,邻居们开农家乐需要冷藏的货品,他给免费存放。“装得越满,越省电。”冯毕建憨厚一笑。

   旅游业起来了,山里人的淳朴实在还在,原汁原味的乡愁更浓,口碑越传越远。记者发现,堰河村村史馆的展墙上打了一块“补丁”——“国家级AAAA景区”。“之前是3A,去年刚升的。来不及更新,就贴上了。”闵洪艳解释道。

   “分半田”带来的桎梏早已不再,从“砍山”到“看山”,堰河村实现了“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的目标。利用电商和网络平台,村里90后姑娘杨旭,把祖辈流传的黄酒自酿工艺卖到了四面八方。“年销200万元,线上占一半。”杨旭嘿嘿一笑,不满足地说,“这是一块大市场,我才刚开始。”(记者 王建宏 张 锐 通讯员 阮班明)

(责编:温璐、薄晨棣)